别人,别人

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迷。

我曾经特别笃定有一个感觉,

世界中不存在别人,

而我向每一个课题里挖进去,

最终的第一因都是在骗人,

都是源于在在下套骗人的不诚实,

最初的不诚实就是因为有一个“别人”可骗。

所以我能够直觉到解开这个秘密,

就能从源头扭转我想骗人的冲动,

这个“别人的幻影”一直在我的心中飘荡着,

我能从万事万物中看到它,却摸不到它。

我们每每心向外,

就是在乎别人的看法,

而紧接着,

会常常会想要别人对我服输。

——有时候在乎别人的看法正就伴随着

想要让对方向自己服输的味道。

(正好想起我意译ahuoz歌词时里有那么一句,

A-Z Looser-Krankheit-Was IS das?

“想要的,就只是败者的屈膝?”)

人好像一辈子都在与外面的某个东西做抗争。

与“你”做抗争。

我的心里一直都在乎着一个“别人”的幻影。

《失落的神谕》中里有一个故事,

一个虔诚的弟子每个月都会给师父寄一封信,汇报自己的修行结果。

第一个月,他写道:“我感觉到自己在展开意念,体验到自己与宇宙相契合。”大师瞥了一眼信纸,便扔在一旁。

第二个月,他说:“我终于发现神无处不在。”大事还是无动于衷。

在第三封信里,弟子满怀热情地说:“我终于了悟了世间的一切。”大师对着信,打了个哈欠。

他的下一封信是这样写的:“我已经参透了生死。”大师失望的摊开了双手。

一个月过去,几个月过去,一年过去,弟子再也没有来信,大师觉得应该提醒他写信说说修行的情况了。

弟子的回信只有一句:“谁会在意?”

大师读到这句话,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说:“感谢佛祖,他终于醒悟了。”

这个故事,我是很多年前读的,

当时当表面意思的鸡汤读的,

因为它底下的评论是“对自由的追求也是一种束缚”。

但是我现在想起来,

发觉这个“谁会在意?”,

或许正是比万物一体、参透生死更深刻的道,

就是他的心中已经突破了第一因的“你”,

做到了心中没有别人。

没有了“外面”。

我每天不断的疯狂找人来闹,

我想看清这个我心中的幻影,

我遇到了巴夏,

我认出巴夏是跟道家一样讲理的人,

他讲的理让我心痒,

我能够闻出来,

还差一点点,

还差一点点了,

我就能揪到我心中的幻影。

不知道读到第几十篇的时候,

BINGO!我找到了!

我认出了!我找到了!

一切假想敌、霸道、流氓的“别人、别人”的起源。

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寻找的东西,

我的寻旅终于可以靠站了。

巴夏的原文用字非常的精准,

完全符合我的用字习惯

根本不需要我有什么改动。

以下内容源自《巴夏:你和自己的关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http://mp.weixin.qq.com/s/egxQHw-DBGg30gHMpB57ow

我不断“选择”听信负面信念,

所以问题是,我为什么一直做这样的选择?

似乎是自动选择的。

不能自主的自行运作

是信念系统、对这种情况的看法导致的假象。

选择源于利益

我为什么把现场伪造成

“不是我让它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伪造成我是无能为力的样子呢?

原罪,心魔,堕落,指向的就是这个东西。

假想敌——“别人”,

我的镜中人,我的幻影。

我的阴谋,我一生表演的骗术诡计。

我真正怕的是什么?

我为什么一生心中都有一个“别人”的幻影,

有一股冲动,带领着我不断地

顾虑着、对抗着、欺骗着、诱骗着别人?

因为,我不相信我自己

别人是我的镜子

我不相信自己,

所以我才怕别人。

因为我怕看到的自己,真的是这样的人:

“我没用,我不配”

“我做不到”

“我能力不够”

我为什么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人呢?

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因为若无利可图,

我就不会做某些事情,不会相信某些东西

自我认定自己不够好,

这使我获得好处

——我就可以不用去努力了呢。

做“努力的完整的最真实的我”

最害怕面对的事情,

——被拒绝。

但是某些人是不会拒绝我的

我为何不到这些人中去呢?

为何不相信,这些人会进入我的人生

会协助我,会丰富我的生活呢?

而对于那些不会协助我的人

我也不需要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那我为什么会顾虑那些拒绝我的人呢?

他们不知道我的生活

他们不知道我的真实情况

他们对我一无所知,

他们的意见,其实无关紧要

我对我自己的看法,才重要

我对我自己的了解,才是关键

他们做的一切,就是向我展示

我所不看重自己的地方,

我不珍惜自己的地方。

如今,我可以带着理解,安抚他们:

“是的,我明白”

“我也是这么过来的”

“但是,你知道我发现了什么吗?”

I am worthy.

“我值得!”

I am valuable

“我是有价值的”/ “我非常珍贵”

I am powerful

“我很强”

I am

“我是”

who I am.

“我自己”

如此,我便可以向他们展示

他们真正的渴望,

去 重视/尊重 自己的价值

“我值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