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抛图:
截图大意为,我在刷抖音时看到了微信好友的原创视频后,将其分享到我们所在的一个圈子群后。出现了众人围观,创作者都删了视频... ...并且我还被怼了一顿... ...的现象。
因为热爱抖音,所以我深入理了理这个问题,我发现这是一种邯郸学步的做法。
现在不少的产品都基于关系链去做个性化推荐,这种基于好友的协同过滤算法其本质还是要与人性结合,否则容易出问题,那如何结合呢?需要我们将算法的场景映射到一种熟知的线下场景去理解是否符合人性规律,若符合则没毛病。
比如:某O2O服务平台,上面会写着××好友消费过。这种算法的线下场景是,我最近想找个地方吃东西,于是去微信群里问好友有没有什么推荐,于是好友推荐了某一家店给我,合情合理。
比如:某社交电商平台,上面会写着××好友买过。这种算法的线下场景是,我想买一个口红,不知道哪个品牌好,于是找到美妆达人好友询问情况,也合情合理。
比如:某游戏,上面会有显示好友是否在线。这种算法的线下场景是,我想去打篮球/开黑,于是在班群里吼了一声,有没有下午一块打篮球/开黑 的兄弟啊,于是有人应答了,同样合情合理。
那为什么抖音学过来之后。会出现这种问题呢?
心理学中,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
1.亲密距离
两者可在15-44cm之内,可互相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一般异性为情侣/夫妻,同性可为基友/闺蜜;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属于这个亲密距离圈子内的人随意闯入这一空间,不管他用心如何,都是不礼貌的,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个人距离
两者可在44-122cm之间,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的进入这个空间,熟人一般距离较近,陌生人较远;
3.社交距离
两者可在1.2-3.7m之间,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
4.公众距离
两者可在3.7-7.6m之间,这是公开演说时演讲者与听众保持的距离。
很明显,我们无法从物理距离上判断抖音的这种社交算法是否合理。
那我们举该属于该空间中的事例来印证一下。
比如:你一般对着哪种人撒娇求抱抱?
一般来说是男女朋友/夫妻吧,闺蜜/基友吧。即亲密距离中的人。
你一般会给哪些人表演一下,或者讲个荤段子?
一般来说可以是男女朋友/夫妻、闺蜜/基友,也可以是在聚会上和熟人玩得很嗨一般的熟人/朋友。即既可以是亲密距离中的人,也可以是个人距离中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
抖音里面的UGC一般都是什么内容?
有剧情演绎、撒娇求抱抱、表演、还有开车的...
而这些里面一部分是亲密距离中才合适被放大的,一部分可以是个人距离中可以被放大的。而抖音将一部分亲密空间中的内容推荐给了个人距离中的人。
也就是说我跑去对我关系一般的朋友/同学撒娇求抱抱,结果被他嘲笑了一把。最后我为了避免更多的出糗,我只好请他吃饭让他闭嘴了。而在抖音中就是我的内容被推荐给了一般的微信好友,然后他转到了群里,我怕更多人看到于是删了视频,拒绝再次传播。
所以这种算法出现不符合人性的Bug。
关于解决方案:
..想跟抖音的产品经理交流交流...
因为喜欢,所以反馈,希望抖音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