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的封神之作《斗牛》讲述了一个誓死坚守契约,保住八路奶牛的淳朴的山东农民牛二的故事。
影片最后,蓬头垢面的牛二对着他的“牛妹妹”九儿说,别害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引起弹幕泪崩。
主角以外,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个叫涉谷的riben人。他作为通讯兵刚参战3个月,胆小懦弱还从未亲手杀过人。他被牛二误打误撞抓住的时候,一条腿已经坏死。他拼命地解释自己从没杀过人,在地上写下汉字“無殺人”,并且拿出皮夹里一家人的合照,用日语歇斯底里地哀求,自己的一家人正在等待自己的回家团聚。
我当然明白,riben人在中华大地犯下了滔天罪行,罄竹难书,历史不可遗忘。
然而在我看到涉谷和家人的合照的以后,我不禁对他最终死在了与国军的火并中这个结局感到了一丝惋惜。我还发现,弹幕上有些观影小伙伴和我有同样的感触。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个向华夏民族施以暴行的刽子手报以同情了呢?
我想可能是,我在看到全家福的照片后,我把自己带入进去了。我想到涉谷的家人再也见不到他而感到有些难过。在涉谷和国军军官双双倒下的一瞬间,比起国军军官,我更多地想到了,涉谷的父母再也见不到他们的儿子,涉谷的妻子再也见不到她的爱人,涉谷的弟弟再也见不到自己的兄长。。。
为什么我会同情涉谷,而不是我们的同胞,原因是什么?大概是影片并没展开讲述国军军官的故事,只是作为riben的敌对势力,出来与涉谷作战,直到双方同归于尽。如果国军军官像叶问一样,影片花时间讲述他的故事,大概观众也会在国军军官倒下的瞬间,对侵略者抱有咬牙切齿的痛恨。
宫崎骏有很多反战题材的动画作品。观看了那些描绘了日本国内的妇女儿童因为发动战争,病死饿死的电影,也让我感到了,即使作为战争的发起者的日本,普通平民也过着人间炼狱般的生活。
电影是一种大众艺术,通过不同的讲述角度引导影响大众情绪。
以前我们的电影过于脸谱化。比如《白毛女》,将坏人黄世仁演绎地丧尽天良,禽兽不如,人物形象过于单一了。而很多欧美电影之所以感染力很强,是因为它们打破了人物形象脸谱化的刻板印象,坏人并没有坏到骨子里,某些时候还保留着有一分人性的温暖和善,而好人也不是圣母一样的毫无私心的好。在某个情景下,好人内心也有幽暗的部分存在。如此以来,人性才更真实,更饱满,更像我们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