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论语》之辩析“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我是晋城樊登读书会军哥,笔名文友仁,这是我的“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18篇。

应书友要求,摘出原在微信里讲过的《悦读论语》,特别是易被误读的,加以修改,以飨读者。

《论语八佾篇三》第六章: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比较诸家注解,我更赞同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载》,讲得透,解的切。以下是他的注解。

孔子穷是自己穷,他所教的学生,后来很多都很得志,他培养这批年轻人,在教育上大有成就。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这时在季家为相,等于总管,后来还成了文人带兵的统帅。

季氏旅于泰山,“旅”依现在解释,就是旅行。我们现代看来,是蛮好的事情,发展观光事业,孔子为什么要反对呢?我们读书要注意时空关系,要注意当时的时代和事件发生的地区,这样就会更了解真相了。

泰山是当时文化精神的集中点,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相信天道,国家政治太平了,上泰山去祭告天地,这叫“封禅”,像后来秦始皇去泰山封禅,立了碑,回来在路上病死了。

古代对“封禅”这件事,迷信得不得了,皇帝不敢随便封禅的,封禅以后几乎都倒楣。古代的观念,认为泰山有神,所以只有国家的领袖,才能到泰山去祭告天地。

季家旅于泰山,带些部队说要去泰山打猎,但这是假的,实际上他是想造反,到泰山去祈祷神的保佑,这个政治内幕,孔子根据观察,当然知道。

为什么用“旅”字,我们看一下。

”,《说文解字》“军之五百人为旅”,造字本义:士兵追随着战旗,行军征战

孔子着墨极准,一字含褒贬,用一个“旅”字即道出季氏极力掩饰的野心。

孔子把他的学生冉有叫来,对他说:“女弗能救与?”——你不能救他们季家吗?他们这样一定失败的,一失败全家性命丧亡。他怎么可以做这样狂妄的事!

冉有的答复是不能救,因为冉有讲的话,他们肯定听不进去。

从人生经验和社会观察来看,一个人只要有所贪图,一定会利令智昏,财迷心窍、利欲熏心,很难听进去不同意见,所以冉有做不到。

孔子到这时候叹口气说:“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他说难道泰山难道还不如林放吗?因为上面讲了,林放问礼之本,表示林放这个人,还知道讲究礼的根本。

因古代认为泰山有神,所谓“东岳之神”,季氏想去祭东岳之神,等于现在的拜拜神,保佑自己成功。

我们在庙里经常看到拜神的情形:一把香、磕了几个头,然后要求自己发大财,子女考上好大学,自己长命百岁,功名富贵,前途无量。一切都求完了,从口袋里掏出五块十块钱放进功德箱就好了。

一个神——中国人讲神是怎样做的呢?“聪明正直,死而为神。”这八个字是神的资格,任何一个人,凡是聪明正直的人,都可以修到死而为神。

既然东岳之神是聪明正直,季家去拜他,拍拍马屁,他怎会帮忙季家呢?

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聪明正直的泰山之神难道还不如林放,他怎么可能帮助季氏造反呢?一定不会的。季氏的阴谋也一定不会得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学 而 篇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
    人道酬诚2018阅读 10,752评论 1 16
  • 大街微雨,小河积水,柳辞青、叶落秋风劲。稻谷低头,看路远、登场知命。月儿圆、变身留影。 上楼轻快,过桥安稳,望东山...
    木貞ma阅读 2,507评论 0 0
  • https://github.com/guanzhi/GmSSLhttps://github.com/guanzh...
    ilkkzm阅读 1,26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