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军
1、如果我们把资本和机械动能作为大航海时代以来全球近代化的推动力的话,那么数据将成为下一次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的核心动力。
数据,而且是大量的数据,就可以用很多简单的数学模型,取代一个复杂的模型,这就是数据驱动的方法。
2、在有大数据之前,计算机并不擅长于解决需要人类智能的问题,但是今天这些问题换个思路就可以解决了,其核心就是变智能问题为数据问题。由此,全世界开始了新的一轮技术革命—智能革命。
机器智能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人脑所能解决的问题,而不在于是否需要采用和人一样的方法。
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很多领域早期的尝试都是模仿人或者动物的行为。但是,今天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不坚持“机器要像人一样思考才能获得智能”。
举个例子,过去的交通路况信息发布,首先是在城市各个地方收集数据,会有20分钟的延迟,然后汇聚到城市交通中心,经过数分钟的处理后,再推送给地图服务提供者,这期间又会有数分钟的延迟,最后再推送给地图和交通信息使用者。整个过程的延迟可想而知。
但是,当智能手机出现后,大部分用户开放了他们的实时位置信息,从而使得地图服务公司有可能实时地得到任何一个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的人员流动信息,进而准确判断出实时的交通路况信息,而且因为数量特别多,所以会非常的准确。并且与历史数据做对比,还可以判断出下一刻的交通状况。
没有大数据之前,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3、在无法确定因果关系时,数据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消除不确定性,而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取代原来的因果关系,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答案。这便是大数据思维的核心。
根据因果关系知道原因固然很好,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其难度非常大,除了靠物质条件、人们的努力,还要靠运气。
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即使不知道原因,也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直接找到答案,这便是大数据思维。
4、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工具就如同水和电这样的资源,由专门的公司提供给全社会使用。
首先,大部分现有产业加上新技术等于新产业。或者说原有产业要以新的形态出现。其次,并非每一家公司都要从事新技术产品本身的制造,更多时候它们是利用新技术改造原有产业。
每次技术革命都会诞生新的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企业只有在思维上跟上新的时代,才能在未来的商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5、大数据的数据量大、维度多、数据完备等特点,使得它从收集开始,到存储和处理,再到应用,与过去的处理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使用好大数据也需要在技术和工程上采用与过去不同的方法。
大数据和机器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过程,还会带来跟多新的技术挑战,需要解决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比如对数据安全的考虑,对隐私保护的考虑等。有些问题虽然在大数据之前并不重要,但是今天在大数据时代它们变得非常突出而敏感,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考虑。
举个例子,用户在心理上对隐私的选择,基本上在50%隐私保护和50%便利性。然而,实际上,用户的选择却是,接近90%的便利性和10%的隐私保护。可见,用户为了自身的便利性,很多时候是忽略隐私的。但是,一旦爆发隐私泄露事件,用户却是最受伤害的。
6、现有产业+机器智能=新产业,未来的农业、制造业、体育、医疗、律师,甚至是编辑记者行业都将迎来崭新形态,新产业将取代旧产业满足人类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将导致我们整个社会的升级和变迁。
比如,能够检测大气、土壤等环境的精确的技术,引入到农业、种植业,一滴水带来以前上百倍的效果。
再比如,计算机代替医生,手术时可以完全无人操作。而且带来更高的准确率,更好的稳定性,以及更低的误判率。
如果把写作划分为5个层级。
第一,书写完整的句子。
第二,组织几个句子构成符合逻辑的段落。
第三,给予特定格式,或者写作模板,能够清晰传递信息,表达意思。
第四,能够不限定格式的写作内容,达到一般人的平均水平。
第五,能够达到专业记者、作家和学者水平。
那么,计算机现在已经能够达到第三级。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写作被计算机取代时,这个行业也就被重新定义了。
7、在历次技术革命中,一个人、一家企业,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加入浪潮,成为前2%的人,要么观望徘徊,被淘汰。
这里引用特朗普在2016年讲的一个巴尔的摩下层人的故事。
那个人从小到大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监狱进进出出很多次,有一次,实在活不下去了,又想去抢一家药品杂货店。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干脆跑到警察局把他可怕的想法告诉警察。让他吃惊的是,那位警察掏出了自己并不多的钱给了他,还帮他租了一间房子住,这让他非常感动,决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但是接下来,这位年轻人还是找不到工作,因此他的困难虽然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特朗普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说明工作对现代人的重要性。但是在信息时代,适合这位年轻人的工作越来越少了。到了智能革命之后,任何简单动脑的工作可能都要消失,甚至那些现在从事所谓高大上职业的人,也会失去工作。
这次由机器智能带来的革命,对社会的冲击将是全方位的,我们所依赖的那些所谓需要智力的工作也会消失。
作者提出两条路:要么进入前2%的行列,要么被淘汰。对个人,对企业都是一样的。
要想进入2%,作者认为要能接受一个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利用好大数据和机器智能。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抱怨没有任何用,努力去做那2%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