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书法

柳公权书法能自成一体,核心在于其博采众长后突破创新,在唐代楷书成熟的基础上,以“骨力”为核心形成独特风格,最终创立“柳体”。

具体原因可分为三点:

1. 深厚的学习根基:他初学王羲之的飘逸灵动,后广泛研习唐代名家,重点吸收欧阳询楷书的严谨结构(如中宫收紧),以及颜真卿楷书的刚劲气势(如笔画厚重),为自身风格奠定了扎实基础。

2. 鲜明的风格突破:在继承前人的同时,他摒弃了欧阳询过于险峻、颜真卿略显肥壮的特点,独创“瘦硬挺拔”的笔风——点画精准如刀刻,横画劲挺、竖画刚直,结体修长且疏密匀称,形成了“骨力劲健”的标志性特征,与“颜筋”形成鲜明对比,被后世称为“柳骨”。

3. 时代需求与个人积淀:柳公权历仕七朝,长期为皇室书写碑刻(如《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需兼顾书法的规范性与庄重感。他将个人对书法的理解与官方文书的实用性结合,其字体既便于后人学习临摹,又符合唐代中后期对“法度严谨”的审美追求,最终使“柳体”成为楷书的经典范式之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