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三章开始,作者萧红开始以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我”的视角出发,讲述人物故事。第一个人物便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祖父。
呼兰河是祖父的家,也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祖父快70岁了,身体很健康,嘴里常常抽着旱烟管。每当遇到小孩子,祖父总是喜欢开玩笑,孩子们都很喜欢他。
“我”是祖父的小跟班,像一条小尾巴似的成天跟在祖父身后。“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一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
“我”又在园子里“捣乱”,将狗尾草当作谷穗留着,用锄头将谷穗铲除。祖父没有生气,他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说谷子是有芒针的,而狗尾草没有……祖父会在闲暇之余,教“我”辨识粮食作物,学习一些基本知识。
五月的一天,园子里的玫瑰开得很旺盛。祖父蹲着地上拔草,“我”就给祖父戴花。“我”把祖父的草帽一圈全插上了玫瑰,红通通的二三十朵。祖父只知道“我”在捉弄他的帽子,却不知道“我”到底在干什么。后来,祖父知道了“我”的恶作剧,也不生气,和“我”一起大笑。
祖父在后园里劳作,“我”在后园里玩耍。后园里的蜻蜓、蚂蚱、蜂子……它们都是“我”的小玩伴。后园里的花草树木、鸟雀昆虫承载了“我”童年所有的欢笑。
祖母死后,“我”和祖父睡在一处,跟着祖父学诗。祖父教“我”《千家诗》,没有课本,全凭口头传诵,祖父念一句,“我”就念一句。早晨念诗,晚上念诗,半夜醒了也是念诗。
祖父还给“我”开小灶。一个小猪掉井里淹死了,祖父把那小猪买回家,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烧好了给“我”吃。一只鸭子掉井里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
……
文中,作者通过描写“我”与祖父相处的快乐时光,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热爱劳动、和蔼可亲的老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祖父、后园、我,组成了“我”童年的全部。
作者在文中写道:“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对祖父的深厚感情,但在快乐中又透露出的一种寂寞孤独。
文中除了祖父,家里还有她的祖母及父母亲。祖母有洁癖,讨厌“我”的调皮,用针扎“我”的手指头。自此,“我”不喜欢祖母。“母亲”出现过几次,寥寥数笔带过。一次,因为“我”夜里念诗,得到了她狠狠地训斥。
“父亲”在全书也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懵懂无知的“我”在草丛睡着了,不知道祖母去世,回家喊着找祖父,被父亲一脚踢翻,差点被踢到灶口的火堆里。另外一次是父亲打了有二伯。
没有玩伴,只能与花草为伍。没有疼爱,有的是祖母的疏远,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只有祖父是唯一真正关心爱护她的人。
让“我”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后园,还有慈爱的祖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