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在慢慢变老,而我们在慢慢长大,时光不经意间带走了父母的青春,却让曾经牙牙学语的小孩长成大姑娘,帅小伙。
不知不觉中,很多人从小时候每次离开父母时的哇哇大哭,到现在离家时的“好了,你就别再唠叨了,我又不是小孩子,快回去吧,火车要走了”,随后头也不回的登上远行的列车,恰好漏掉了父母眼中的不舍。
从小时候的“妈妈,你别累着了,我来帮你做家务吧”,到现在的“妈,这是我这周换的衣服,你帮我洗一下吧,我太累了,先去躺会儿了”,随后拿起手机,打起了游戏,刷起了剧。
从小时候的“妈妈,我想买这个玩具”,到现在的“妈,我双11买了好多东西,这个月的生活费花完了,你明天转些钱给我吧”,随后又一头栽进淘宝,逛各种眼花缭乱的服饰、化妆品,刚清空的购物车又爆满……
熬夜、买买买、打游戏、刷剧似乎已经成了很多年轻人的标签。
像沙漏一样,一半盈满,一半就会盈亏。
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父母都是大家的依赖,而当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后,渐渐的以所谓的“代沟”而与父母日渐疏远。
长大了,大家都是成年人,别再像个孩子一样做事欠考虑。
2
和有些同龄人不一样,我是一个离不开家的人,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都没离开过武汉,将来工作可能也不会离开武汉。
每次不回家的周末,就会像没放假一样,心里空落落的,吃饭没劲,写作业没劲,看书没劲,学习没劲,想吃家里的饭,想睡家里的床,想要有任意门,随时随地脚一跨就可以回家。
可也许是受到情绪的影响,每次这个时候给家里打电话都会闹得不欢而散。
有时候会因为一个小问题开始争论,我和妈妈的性格都很倔,双方都不肯让步,僵持不下,持续争论,导致战火升级,恨不得直接撂下电话。
可每次挂了电话后就会慢慢恢复冷静,便开始责备自己的任性,后悔于自己的自私,只是站在我所看到的表面来看待问题,却忽略了父母要考虑是这一整个家庭。
于是最后只能是我灰溜溜的主动发消息认错,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冷战。
3
许是在外面待久了,把耐心都给了旁人,才会在亲近的人面前肆无忌惮的发脾气,发泄自己的情绪,无形中却伤了在乎你的人。
年轻人思维跳跃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紧跟时代的步伐,什么网络新词,开黑,吃鸡,新推出的软件无所不知,觉得这才是年轻人的标配。
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时代,想要跟上时代的潮流,父母那一辈难免会显得有些吃力,可为了和孩子有话聊,他们也要加快脚步。
往往大多数的我们都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去教他们,一个新事物我们学起来会很容易,父母可能需要教很多遍才能理清楚,于是很多人就会责怪父母反应慢,教着教着自己就急了。
而在工作岗位上,无论与客户解释多少遍一款产品的性能我们的态度都始终如一。
再想想,父母不是一二十岁的青少年,而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了。
别拿自己的鼎盛期与父母的衰退期来比较,也将工作中给“陌生人”的耐心分一部分给最亲的父母。
4
前段时间妈妈的一句话让我很心疼。
每次我的行程妈妈都要知道的特别清楚,去哪,和谁一起,怎么去,什么时候去,什么时候回。
那次正值心情不好,再加上妈妈一连串的问题,我一下就炸了。
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妈妈都没多问什么,聊天时也都是聊的一些家常,当我说要和闺蜜出去的时候,她也没多问什么,我问她怎么不问我们去哪,妈妈说不敢问。
不敢问,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说的话。
当时心里五味杂陈,难道我在家里已经霸道到这种地步了?
那时我才意识到我已经习惯了妈妈的唠叨,因为这是她的关心方式。
就像父母想让你吃苹果,而你想吃芒果,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想让你多吃水果,虽思维方式不同,但最后都是殊途同归。
即便各处一方,但知晓世界上有人在挂念着你,等着你,又何尝不浪漫呢。
我们都是第一次长大,第一次长大的孩子难免会犯错
所以,请原谅,我也在摸索着前进。
愿每一个你都能和你亲近的人相处得很好,相互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