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看的世界

下班坐公交,刚坐下就听到一个老伯伯激动地向隔壁不注意戴好口罩的路人阿婆「科普」新冠病毒:

他说:「这个病毒只针对中老年人,死的都是老人家,年轻人都没事的,特别是婴儿,全家染病了他都没事,就算染病了也都能治愈。」阿婆将信将疑,反问了很多问题,但老伯依然坚信自己是对的,病毒只针对老人家,说年轻人会死的都是骗人的。后来猜想也许阿伯是出于好心,希望通过循循善诱夹杂一点小恐吓,让阿婆提高警惕,戴好口罩。

阿伯这番话让我感触挺深的,且不说他所说的阿婆是否相信,也无论在我的角度看这些信息是真是假。但从他绘声绘色、有理有据的描述里可以感受到,他非常深信自己说的就是事实,并且非常热心地把这些信息传递出去,希望别人可以跟自己一样相信。

这让我想起了,今天跟伙伴们讨论到的一个点:「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想看的世界。



人的精力和视角毕竟是有限的,而世界上同时发生的事情和大量庞杂信息(相对来说)是「无限」的。因此,我们会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为自己编制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然后根据这个创造出一套理念和价值观。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会用同一套理念去解读遇到的现象,也会不断遇到这个世界里面的人。然后越发觉得「嗯,果然是和我想的一样。」逐渐强化这些想法,从而形成循环……

现在常说的「深度学习」、「个性化推荐」,机器也是通过我们的关键字搜索 + 浏览偏好(所看内容的类别、长短还有内容间的关联推荐等等)不断给用户帖标签,然后在后续的行为修正判断,继续为用户推送感兴趣的信息。我们就是被这一层层蚕丝一般的偏好信息困住,能看到的东西越来越窄(这个现象称为「信息茧房」)。

无论是信息的桎梏,还是理念的牢笼,归根结底还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当然这里面也没有对错,就像经典的「半杯水」理论,一些人看到之后会说「糟糕,只剩下半杯了」,也有另一些人看到之后想的是「真好,还剩下一半」。

我们为自己建立的思维墙壁越高,看到的世界就越窄,反之亦然。

当然,还是会有一些人会选择舒服住在自己的象牙塔内不出去,享受一方的自在。也许这也没啥不好的,不过我的选择是拆掉思维的墙,尝试给自己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也许充满未知,也充满着可能。

而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 静言思之  Vol.0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