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短视频产品深度用户,主要使用的产品是抖音。刚入产品行业不久,没有资深前辈指导,又缺乏产品分析,用户洞察的经验,希望通过输出一些产品分析文档,提高自己资料搜集的能力,拓宽产品分析的视角,帮助自己开始走上真正的产品之路。
微视作为我最欣赏的腾讯公司的产品,尽管一直有各方资源扶持,却依然难掩颓势,总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想通过与抖音的对比,分析一下微视的部分产品仍有进步空间的地方,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出一点发展建议。一则希望有机会得到前辈指点一二,了解自身的不足,二则希望展示自己的个人产品sense,有机会进入中国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学习进步,创造价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认为微视相较于抖音最主要的问题有三点:
一是来自于抖音成熟的推荐算法的差距;
二是UGC内容质量和数量的问题;
三是运营思路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算法体验不好导致了用户的流失,运营方向失误导致了新增用户难以盘活,优质内容产能不足则进一步导致了用户的流失,流量不足则导致平台束手束脚,盈利模式无法跑通,直播,广告,电商业务均难以开展。平台方可以做到的就是在算法和运营方面不断改进,促进用户留存,产出高质量的UGC内容。因此我将从算法和运营两个角度聊聊我对微视的一点看法。
一 关于视频流推荐算法
如果问短视频APP的最核心的价值,我认为是用户的自我表达与价值实现,制作短视频的人希望能表达自我,看视频的人在获得感官刺激的同时,负责给予“认可”,为价值实现助力。
抖音的算法无疑是一个成熟且成功的产品,它之所以强大其实就是因为它完成了内容与受众的高度匹配,用户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想要的感官刺激,不需要的内容则一划而过,而随着沉浸度的提升,不喜欢的内容也会越来越少,让用户再也停不下来。
微视想要打败抖音,首先需要解决抖音推荐算法带来的差距。要么作出几乎完全相同的算法,在其他方向弯道超车,要么在算法逻辑上更胜一筹,从根本上打败竞争对手。
首先基于目前微视的产品策略分析,微视作为一款防御型产品,产品的功能逻辑大多与抖音高度相似,即目标为做出一款相似的算法。
从我本人的体验过程来看,我作为首次下载登录的用户,在最开始的近两周的时间,数千次的滑动,我所遇到的最多的视频类别是搞笑搞怪类,而生活纪实、美食、政务宣传、励志鸡汤、影视剪辑几大类则分食其它几块蛋糕,几乎没有其它类别。停留,关注,点赞行为并没有被充分利用,且有意的对某一类视频点击不感兴趣,秒过等操作,此类视频推荐量没有相应的减少。接着我又通过专门搜索游戏领域的账号,接连关注了几个,希望可以提高游戏类视频的推荐量,也依然没有太大起色。
因此猜想:在微视的算法逻辑中,推荐内容的更新需要用户呈现出很大的倾向性。这对于新用户来说实在有些为难,因为用户需要首先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培养”算法,让它成为自己的知己,而这个周期如果过长,就很容易造成用户的流失。
总结下来便是,相比于微视,抖音的算法适应能力更强,用户定位更为精准,反应更快,因此微视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提高算法的可用性。但由于对算法的了解有限,因此只能在用户体验方面提出疑问,无法给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
换个角度来看,不采用“类抖音”的算法,是否可行,有没有其他的算法可以用在微视中?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还是有的。抖音算法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让用户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内容有利也有弊,因为用户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内容是什么样的,相较于已知的喜欢,未知的惊喜也许更有魅力。一味观看“喜欢”的内容,久而久之也会产生审美疲劳。
生活中常有一种情况是,两个人很投缘,相识之后两个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成为知己好友,两个人在共同爱好的领域大聊特聊之后,就开始发现其他共同爱好,例如:诶,我喜欢那个xx电影,你有没有看过,我喜欢那个xx书你有没有看过,没看过的话快去看,真的好看。于是两个人在交友的过程中,一边可以讨论共同喜欢的内容,一边又可以通过对方获取新的可能喜欢的内容。
抖音的思路其实就是前者,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推荐什么,我们只讨论共同喜欢的领域,这样可以保证我们一直很聊的来。而我以此为思路想到了另一种视频推荐的方式,为我推荐与我相似或我喜欢的人创作或喜欢的内容,即摈弃掉以内容区分用户,不以频道类别标签用户,而以用户性格特征标记内容,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但以上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粗浅的思路,并没有过实践性的研究和思考,最终呈现的效果大致类似于在翻看“我关注的人点赞/创作的视频”。
二 关于微视的运营
没有哪个平台一建起就是参天大树,运营要解决的其实说到底是个信任度的问题,在平台发展期,内容数量少,高质量内容不多的时候,让没有用过产品的用户相信产品有用且有趣,让内容创作者相信自己的心血可以在大范围传播,创造价值。促进用户留存和用户创作,最终达成创作促进留存,留存促进创作的良性循环。
首当其冲的新用户获取和留存的问题,上文提到,我在作为新用户体验微视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优质的内容稀少,不感兴趣的内容多,与抖音的内容重复等问题,从普通用户角度而言,其实不太能有人会坚持看一个星期这样的内容。
对比抖音过后我发现,抖音的新用户看到的内容都是经由抖音亿级用户筛选过的优质内容,点赞数超百万,以此解决用户初期的留存问题。在大量的优质内容中,穿插一些附带不同种类标签的低流量视频,慢慢观察记录用户的属性标签,随着顶级优质内容推荐完毕,符合用户标签属性的内容逐渐成为推荐内容的主流。
于是微视的短板暴露,作为后来者,微视并没有大量的优质视频可供用户查看,多为平台邀请的明星视频,新入驻的内容创作者大多是先将在其他平台已经发过的内容发送上来看看反馈,流量的不足又无法使微视成为用户内容上传的首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微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算法尚未成熟的情况下留住首次打开微视的用户?
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微视与抖音的用户分布省市基本相同,用户重叠度高,也就是说微视的用户基本上也都是抖音的用户,在抖音有先天优势的情况下,微视应着重解决视频内容重复的问题,当平台内大量视频都是在其他平台看过的视频,给用户的体验将会十分差劲,甚至对平台丧失信心。这一点我认为可以通过增加“看过”按钮,当有一定量用户在看过视频后选择“看过”,则降低该视频推荐权重。
其次,流量小是微视当前的劣势,如果平台再缺乏硬性的原创内容,只会是等待平台慢性死亡。优质原创内容是短视频内容平台的根本,运营预算应当着重放在这个方面,我个人建议应当用补贴的形式与其他平台优质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合作,争取独家首发一周的权限。另一方面,我认为无需将内容局限于酷炫,搞笑,有趣的方面,小众领域如旅游向导,学习科普,数码电子产品,二次元甚至春招招聘等都可以短视频为载体呈现,试想如果各大公司都通过微视发布一段介绍本公司的招聘视频,既可以帮助公司宣传公司形象,又可以在大学生群体内引起大规模的转发,可谓一举两得。
抖音主打酷炫,搞笑,讲究音乐鼓点与内容的结合,微视也自当寻找属于微视的出路,一味的模仿,总有模仿不来的地方。我认为小众领域内有着大量优质的内容创作者,他们其实远远背离了“抖音”的内容创作逻辑,在抖音上也并没有获得大范围的关注,微视不妨成为这些优质内容生根发芽的土壤。
但遗憾的是,微视在运营方面选择了明星和红包这两个治标不治本的策略。
在爱豆文化这方面,抖音和微视都有所谓的“爱豆打榜”概念,抖音的爱豆榜在搜索入口内,位于首页右上角,属于不起眼的位置,在算法加持下,很少会用到搜索功能,而微视则是放在了频道TAB栏内,关注,同城,频道标签等被隐藏在了二级菜单内,明星榜在一级显示页面。
我认为,爱豆文化并不适用于短视频软件内,或者它起码不是短视频软件的核心,打榜也不是用户留存的关键。对于粉圈的人来说,短视频软件内缺少粉圈的氛围,在微博上,粉丝只在自家偶像下评论,夸赞,爱豆微博下的评论也全都是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赞扬。当爱豆出现在不属于自己可控范围内时,她们常常会说“抱走xx”,不希望自家爱豆被不相干不了解的人指指点点。而短视频平台一旦自己的爱豆火了,就必然要面对这样的景象,这是其一。微视打榜对于爱豆而言,唯一的好处就是微视的开屏推荐,而连续周榜冠军,则会有“其他更多福利”,首先基于第一点,粉丝不一定希望自己的爱豆“刷屏”,无脑刷屏引起路人反感是粉丝不愿意看到的,其次微视的流量并不高,开屏推荐以及“其他更多福利”的好处并不能激发起粉丝的打榜欲望。粉丝打榜多是有组织的,有目的的,有着令偶像难以拒绝的好处的。因此我认为将爱豆打榜作为吸引粉丝圈流量的运营方式,是一个失败的决定。
从艾瑞数据可以看到,微视的月活跃设备在一月到二月有着质的增长,其原因不难理解,必然是微视拜年红包起了作用,在春节期间,微视中出现大量内含拜年红包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点击红包即可领取,从数据来看,成绩相当漂亮。但首先拜年红包是一个具有强时间性质的东西,它在特殊的时间确实可以有相应的传播效应,但当用户被红包吸引而来后,除了红包,微视还能带来什么呢?微视没有告诉用户。被红包吸引而来的用户,终究会因为没有红包而去。
三 微视之于腾讯
在体验过程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点,还是微视与腾讯的关系,作为腾讯战略级产品,腾讯在微信各方面给出了足够的优待,但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其他的问题。
作为腾讯的亲生儿子,微视能够在微信内转发,但却免不了受到微信的影响,将社交关系纳入到产品的设计中去,在消息一栏可以看到同在使用微视的好友,观看他们发布的视频和喜欢的视频。那么问题是,用户真的希望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的动态被微信好友知悉吗?答案是未知的,而微视在这一隐私问题上默认选中的是同意将我推荐给好友,笔者第一次登录时没有注意到登录时候的小选项,进入软件便看到所有在用微视的微信好友,这一点上我不觉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信息公开应作为一个可选项,而不应作为一个默认选项。
还有一个有趣的情况是,作为一个LOL爱好者,我特地去搜索了英雄联盟视频,竟然在搜索结果里出现大量王者荣耀的视频推荐。二者不仅没有高相关度,甚至在很多时候是对立面,在英雄联盟类视频的评论区中如果讨论王者荣耀大概率是要被群起而攻的,我想任何一个直播或视频类软件,都不会将二者混为一谈,仅凭此点,就足以让很多LOL玩家对微视望而却步了。这里也是好奇猜想,是不是因为王者荣耀是腾讯的另一个亲儿子,所以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四 总结
微视仍处于一个非常幼小的阶段,其算法不如抖音成熟,优质内容产能不足也是致命的短板,明星引流是抖音初期用过的运营手段之一,但抖音创造性的将音乐与内容有机结合才是其初期成长的关键。无法解决内容创作问题的运营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而已。对于微视而言,也许发展小众文化,发现未知的美好会是解决审美疲劳,弯道超车的唯一机会。
对于微视,几周的时间,我可能只看到了它的冰山一角,首先我不是拍摄者,在视频创作方面没有经验,无法提出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其次以上很多想法基于个人的考量,没有做过市场调研,无法用数据说话,更重要的是,我没有真正的参与过微视运营,无法了解到很多决策背后更深的逻辑。对于我个人提出的问题,由于能力有限,解决方案也不是很完善,因此希望有机会得到前辈多多批评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