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陵县城南部三十里二四八省道旁有一个关庙李村,说到村庄的来历,本村的老者总要将早年香火旺盛的关王庙与村头的两座神秘的古冢等联系到一起。
据该村族谱记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大移民时期,始祖李龙从济南洛口(即泺口,今属济南市天桥区)迁此定居,因姓而立村名为小李家,后来随着村庄规模渐增而改名李家庄。又传清朝时村民听人指点,在本村东南处靠近南赴省邑济南的官道旁修了一座关王庙,故又改名为关王庙李家,因此附近村民也习称其为关庙李村,一直保留至今。
关王庙,也称关帝庙,是民间为纪念三国英雄关羽而修建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关公——关云长,因其忠义勇敢而被民间所神化和崇拜,清代时更是被钦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将其崇为“武圣”,直接与“文圣” 孔子齐名。据传,乐陵曾经有过七十二座大大小小的关帝庙。关庙李村村民将自己的村子与关公联系在一起,反映出淳朴的村民们对忠义、勇敢等英雄气质或行为的推崇。
在这座关王庙旁,还跨着一座月阳桥,又加之这里恰好处在趋赴济南的官道上,地平而旷,所以附近就形成了一个集场,每逢农历五月十三前后还有规模颇大的庙会活动,男女老少悉数赶来,进香礼拜、祷祝演戏、开市卖货等等诸般,热闹非凡,如过年之景,凡过往之行旅客商,也瞅准了这一天,只为多做上几笔生意。
这里还颇值得一提的是村头的两座古冢,一个叫“惠王冢”,一个叫“夷王冢”,村民们多称为“一冢子”“二冢子”。这两座古冢的发现,是在五十多年之前,一位村民在耕翻土地时发现的。当他耕出旧时的青砖和陶缸后,以为里面可能装有金银财宝,但进一步挖掘后却发现只是一些旧陶器皿而已。随后逐级上报,这才引起了考古部门的重视。经过考古专家的一番考证,被认定为是上古“龙山文化”时期的遗迹,还出土了石斧、穿孔石斧、石镰、捻线坨等文物,部分文物甚至被山东省历史博物馆收藏了。
这些文物的出土,足见这里早就有人迹活动了。但是两座古冢的来历却多有不详,清乾隆《乐陵县志》又称“惠王冢”为“徽王冢”或“灰冢”,而清宣统《乐陵乡土志》则将直接这两座古冢称为“二王冢”,加之坐落在通往省府济南的大道两侧,因此“有二王守门之称”,早期村民们肯定是认为这两座古冢富有灵气,希望保佑村庄平安并带来吉祥,至今惠王冢顶部还搭建有简陋的神龛。
另外,当地围绕着“夷王冢”还流传着一段与嫦娥奔月有关的民间神话传说。说上古时期,乐陵南部马颊河与钩盘河(境内已无其踪迹)一带活跃着有穷氏和陆终氏一族,他们都属于东夷部落,其中擅长射箭的后羿属于有穷氏一族,而擅长舞蹈卜问的嫦娥则属于陆终氏一族。
有一年秋天,淫雨连绵,河水暴涨,不少聚落被大水冲决,族人们非常惊慌,于是部落首领就让嫦娥登上月台占卜祭祀,如不见好转,就直接把她丢掉河里来向上天献祭并请求宽恕。农历八月十五这天到了,但那轮又大又圆的明月并没有出现,天气仍未完全放晴,正当人们绑着嫦娥准备将她丢入马颊河时,说时迟那时快,忽然闪过一个身穿蓑衣背着箭囊的骑马少年,撸起嫦娥就跑远不见了,只留下惊慌错愕的人群。救走嫦娥的正是后羿,后来他与嫦娥结为夫妻,并成了东夷部落的首领,也就是东夷王。
但嫦娥的美貌被一位叫寒浞的奸臣惦念上了,后来他用毒计杀死后羿并夺得了有穷氏的大权,还要逼婚嫦娥嫁给他。嫦娥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厚葬后羿,并修建神庙加之供奉;二是自己要为后羿守丧,并在仲秋月圆之夜出嫁。
待神庙修好,圆月升起,人们在后羿的祭台周围点燃了篝火,嫦娥走上去跳起了婀娜的祭舞,火越烧越旺,舞越跳越快,只见嫦娥竟然缓缓地飞了起来,引来人们的阵阵惊呼声,纷纷跪地祷告,结果嫦娥越飞越远,越飞越高,一直向着月亮飞去了……
后来,人们把嫦娥奔月飞天的祭台,也就是夷王冢,好好保护起来,而惠王冢就是那时燃烧后的灰烬堆成的土丘,因此才被称为“灰冢”。民间传说中,逼婚嫦娥的寒浞那天变成了一只癞蛤蟆,他不死心,最终跟着嫦娥一块飞到了月宫,这或许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最初来源。
巧合的是,嫦娥、后羿的传说及其生活的年代,恰好与文物出土久远的龙山文化时期相吻合。至今,两座古冢还都有两米多高呢,静静地横卧在村南公路两旁的田间地垄上,覆盖着杂草树木,俨然寂寞之中而自带几分古意。
岁月如梭,海桑陵谷。惠王冢、夷王冢的真实来历早已无人知晓,关王庙不见其踪,香火庙会也变成了一些老年人心头过往的记忆。但是每逢村中开展跑秧歌或过年过节时,人们还会来到旧址故地转上几遭,有信奉神灵的老年人会在古冢前烧烧纸上上香,虔诚地跪地祷告几句,演绎着一番古老的仪式,为村庄和子孙们求几分保佑与平安,为世道和众生争几分善意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