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纳曼和特沃斯基的这个实验,就是为了验证他们之前提出的“沉锚效应”。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所得到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会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瓦伦达效应:
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事后,瓦伦达的妻子说:“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因为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在这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库里肖夫效应:
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无论是商标的设计还是商品名的选用,除了需便于识别之外,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必须在各个文化圈中都能引起美好的联想的“库里肖夫效应”。从消费角度来看,商品名称、商标等商品标识不只是一种代称那么简单,很多时候都能带来各种情绪投射反应,从而影响购买者的心理。
墨菲定律
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换一个角度看,墨菲定律恰恰是在提醒我们,要从细枝末节上重视出错的各种可能性,事先做好周全的预案,将尽可能多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可以说,墨菲定律一方面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肯定会发生,不管对技术还是对概率都不要有盲目的自信;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事先一定要考虑到每一种可能性,防微杜渐,消除潜在的隐患。
酝酿效应:
“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酝酿”过程并不是停止思维,而是将原先的整个思维过程转入潜在的意识层面,通过潜意识对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类似于“灵感”的思维状态。而这种状态的触发因子就是中途的休息过程。在放下难题之后,大脑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反而有利于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踢猫效应
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这种情绪转移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一个人一旦无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就往往会找一个出气筒,把情绪转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会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凭空发怒,而且欺软怕硬,事情过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责。有时自己也明知不对,却很难控制。
海格力斯效应:
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两个人产生矛盾时,如果其中一方试图报复,那么,最终必然加深对方的仇恨,甚至导致对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对方疯狂的报复行为,反过来又会导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这个过程中,双方的敌意越来越深,报复手段也越来越狠毒——这样的现象延伸出来的心理学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应”。
心理学家通过对情绪的深入研究发现,情绪宣泄的手段主要有三种:狂暴行为、倾诉和哭泣。
习得性无助:
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跳蚤效应:
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马太效应
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蝇效应:
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再懒惰的马,只要身上有马蝇叮咬,它也会立即抖擞起精神,飞快地奔跑,这就是所谓的“马蝇效应”。
多看效应:
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禁果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两种心理:一个是逆反心理,另一个是好奇心——人们倾向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产生好奇,而逆反心理则基于人们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基因。这两种心理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面对被禁的事物,人们首先会产生好奇:这种事物为什么被禁?它是否真的会对我们产生危害?如果这种好奇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倾向于叛逆,也就是亲自尝一尝“禁果”的滋味。
精明的商家针对“稀缺效应”加以利用,便有了“饥饿营销”这种营销模式:通过调节供求两端的数量,人为地制造稀缺,并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从而提升消费者的渴望度和产品的知名度。
路径依赖法则:
“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的职业生涯。影响一个人职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第一份工作。有专家曾形象地比喻,职业发展就像我们穿衣服一样,第一个扣子(第一份工作)特别重要,如果这第一个扣子扣错了,就可能一路错下去。因为从事一份职业越久,路径依赖的影响就越大,固定路径所带来的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心理就越强大,因此,更换路径(更换职业规划)的成本也就越大。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职业规划专家都会建议,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兼顾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及专业知识,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既具挑战性又不失客观、实际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按照规划一步步努力走下去。只有这样,“路径依赖法则”所带来的自我强化才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要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布利斯定理:
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古德曼定律:
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表达观点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时候,适当的沉默比声嘶力竭的争辩更容易产生震慑的效果,进而令对方信服。懂得沉默的人能在沟通中以静制动,用沉默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意图,从而在时机成熟时一举掌握主动权。 与此同时,用语言慑服对方,很有可能说得越多暴露得也就越多,而适当的沉默,能够更有效地控制你的身体语言,让对方无法洞察你的意图。否则,你可能会在进退失据中更加暴露自身的意图。
罗森塔尔效应:
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
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基于这个实验,威尔逊和凯琳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那么,这扇破窗户就会变成某种示范性的标志,从而纵容他人去打破更多的窗户。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活动也会因此而滋生、蔓延。
事实上,这一效应在企业管理中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叫“预防性管理”的思想,认为要想避免管理中不想要的结果出现,就要在事情初现端倪的时候把苗头扼杀在襁褓之中,绝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尤其是对于触犯企业核心价值观念的一些小奸小恶,必须做到随时处理,将其消灭于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