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规定旅行必须要有意义,但既然选择走出去了,不如就去创造一些意义。不刻意迎合城市文化,也不需要矫情于自身非要在旅行中获得什么,毕竟大好的旅程不该被拿来虚晃。
尤其是当人们唯有考虑再三才做出旅行这个决定后,就更加不能辜负这段旅程了,毕竟下一次去到另一座城还不知是什么时候。与其待到旅行结束后捡些片段来缅怀,为何不好好把握旅程呢?
每个人对每段旅行都有着无法复刻的、特别的记忆,有些人把旅行当作提升幸福感的一项社会活动,他们践行着前人留下的思想及精神,感受着历史的足迹,他们热爱旅行、热爱在旅行中创造;
有些人为了忘记一段过去而开启一段旅行,希望自己能在独自仰望天空和大地时能获得至高的勇气和再次出发的决心;
也不乏有人为了祭奠过去而选择了复制一段折旧的一个人的旅程。就像我今天在先锋书店无意中看到的一个悲伤的故事:一个女孩在用一段文字告别她长达6年之久的恋情,她写道,她在第7个年头的伊始之际决定忘记曾经的一切,学会一个人生活,而她选择遗忘的方式就是独自一人来到了男孩生活的城市:南京。
当我看到右下方的日期是昨天时,我和同行的伙伴立刻四目相对了几秒钟,我们同时感受到那份悲凉。
原来旅行还是存在意义的,只是每个人都在赋予着它鲜活、有力的意义,但倘若我们没看到这张小小的卡片,我们又从何了解到旅行为人生带来了怎样的戏剧呢?
不同的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往往会催生出我们无法揣测的想法,当人们在一个城市生活、工作许久时,对这个城市的理解就会变得有些“狭隘”。
重复的生活会使人开启“我不想再去更加了解这个地方”的固化模式,因此人们理所应当地会把期望寄托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实际上偶尔换换环境确实会有助于人们提升专注力及观察力,从而对生活的热爱程度也会得到提升。
于我而言,在旅途中,我会选择尽可能地多走到室外,感受温度及风向的变化,感受与另一个城市的土地的连接,虽说天气和过于商业化的环境使得旅程中总会有些说不出的拥堵,但这些都无法破坏你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决心,更无法掩盖历史遗留的印记。
有时候人头攒动的景区确实能感到一些震撼、惊叹及威严,然而它无法令到我们不被各种商业行为夺去视线,凡是目光能触及到的必定是人头,两耳充斥得也尽是叫卖声及游人们的所见所感。似乎好奇心的保质期不能超过一秒,任凭天气再炎热,也挡不住人们这一秒的表达欲,因为下一秒就被他物吸引了目光,所以即时表达感受,才算对得住眼前的一切。
我不擅长写游记,无法给大家推荐旅行线路、普及吃货秘笈,我只是一个途经各地、就去感受当地人生活方式的一个体验者,因此对我来说,我只愿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风土人情,这份愿望中没有吃喝玩乐,只有体会,有时和同行的伙伴一块去景区外的城市去看看非“游人”的所到之处,会更令我收获喜悦。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居住在任何城市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自认为旅行的意义并非找到人最多的景区去凑个热闹,而是让自己尽可能融入到所在城市,像他们一样去生活,一日三餐、去免费的公园、去吃路边最不起眼的小店、去买整个的水果回到落脚点再吃、甚至可以租套短租公寓,自己煮饭尝试一下在异乡生活的模样,煮个饭能用多久呢?
或者不用搞得这么麻烦,像当地人一样去晨练、逛逛公园、在路边吃个早饭,这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状态。
也只有像这样避开大量游人的聚集地,才能试着感受城市的风貌及文化。这些确实旅游攻略及导游无法与你分享的本质。
难道旅行就一定要起早跟团去一边感受全套的导览服务,一边被导游拉去各个城市的商业区去购置昂贵的特产吗?
旅行不止是酒店、景区、商业街的简单化流程,它可以使我们真正在一个接一个漫无目的的微景观中沉浸。可这些景观却不见得保留了多少“原味”,讽刺地是:每个城市如今的文化都存在于计划外的街道、巷口,可偏偏游人所到之处无法感受其中的魅力。
导游能带游人参观的景点,也只有参观一下的份了,对任何城市都无法产生情愫。哪怕你长期去一个城市出差,只住过当地的一条老街,你也会在其中有所思慕,而非毫无感触,因为这是体验的感受,它有别于游客的心态。
典型的游客心态正好与导游的工作内容恰逢其会,但它过于流程化的游览内容很容易令你对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真正深入了解。事实上,我身边很多常常参团的人去到很多城市都会有同感“就那么回事吧”“也没觉得哪好”“到哪都是人,还没少花钱”。
花少部分时间去逛著名的景区,花大量的时间去做个置身他乡,做个深度体验者,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一种习惯,这其中也包括我。因为当我们回到长期生活的城市时,我希望我依然能够如此。
今日互动:你如何看待旅行这桩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