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写不长
作为21世纪的大婶,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轻易动心,排斥那些火热的、吵闹的、躁动的、看上去狂拽酷炫的一切事物,包括人。
没想到,一档叫作《中国有嘻哈》的音乐节目却让我一见倾心,欲罢不能。接连几集看下来,我舍不得按快进,甚至有的片段,还要倒回去重温几遍。
我喜欢那里面的几乎每一个人,虽然个个看上去都面相不善,犹如凶神恶煞。除了一脸憨厚的孙八一。
我对嘻哈音乐是完全陌生的,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是特别冗长的一大篇介绍。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想走个捷径,可以通过两部美剧《嘻哈帝国》和《嘻哈少年梦》,大概了解一下嘻哈音乐的发展历史。后者在豆瓣上获得9.3的评分,剧情更为紧凑。当音乐响起时,你根本坐不下来。
故事发生地是70年代的纽约Btonx,一个黑帮横行、垃圾遍地、纵火吸毒随处可见的贫民窟。剧中讲述的是五位嘻哈音乐少年的成长故事。少年们身处的环境中,能够平安长大就是一件幸事。如果长大后再本本分分地打份工养活自己和家人,那基本就算是成功了。要想赚大钱,长辈们的经验是混黑帮或是贩毒。但总有那么一些向现实挑战的人,他们有勇气打破规则和生存困境。
剧中一位叫“小百科”的男孩,父母双亡,寄养在姑姑家。他不贩毒、拒绝黑帮的提携、最终也拒绝了给别有用心的政客当傀儡以换来耶鲁大学的入学资格(但还是被录取了),他相信自己的写词才华终有用武之地。
他和朋友们组建了嘻哈乐队,在夜店演唱,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写说唱歌词,在公交车上、在透着晨光的厨房里,随时掏出小本子纪录一闪念的灵感之光。
有一条弹幕评价他们唱的歌:“这不就是数来宝吗?”
曾经,我也有类似的感觉:歌词只是押韵而已,好像没有难度嘛。但是幸亏有《中国有嘻哈》,纠正了我的认知误区。
当一众高手台上竞技时,顿时高下立判。谁的歌词更有格调、更有技巧、更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连我这个外行也能看出点门道来。而吴亦凡的一句点评也很到位:“歌词应该像诗。”
再看演唱部分,我曾以为就是口齿利落地念下来嘛。比赛中,很多成名多年,在圈内属于大腕级的歌手在比赛中连连失手。讲真,那些歌词顺利念下来都有困难,更何况是唱,要唱得合拍,要唱出个人的音乐特色,并且调动起现场气氛,很难。所以嘻哈音乐是特别考验现场演唱功底的,这是嘻哈音乐的魅力,也是它的残酷所在。
最后,不能不提《中国有嘻哈》最吸引人的一面:不装。
我们习惯了传统选秀节目中,台上一片祥和,被淘汰的人强作笑脸地感谢导师、祝福对手。但在《中国有嘻哈》里,没过关的选手会直接追问制作人:“我有些不服气,为什么?”
而制作人(吴亦凡)也很拽,给出的回答只有两个字:“节奏。”
不能不说,吴亦凡的气质与这档节目太合拍了。
影视剧中的吴亦凡表情高冷,被观众屡屡诟病;但是,出现在《中国有嘻哈》的现场,毫不违和。
去掉所有虚假无用的客套,让一切发生在音乐中吧!嘻哈就是这么酷!
所有选手都是一副“我很了不起,我要上天”的劲头,怼天怼地怼制作人,这是特别好看的部分,你在其它节目是绝对看不到的。
一名叫BCW的歌手,因为不满兄弟被淘汰,演唱结束后,直接把自己的通关牌扔在地上,把制作人们吓了一跳。
虽然方式有些过激,但制作人们表示理解,这名选手依然过关。下台时,他把通关牌捡起来,潘玮柏还开玩笑:“还是要捡起来哈。”
嘻哈音乐的魅力所在,就是以实力服众。你在台上唱得好,台下的人都会卖力地叫好。对于表现差强人意的,含蓄些的会轻轻摇头;性格张扬的,会不遗余力地喝倒彩,哄你下来,绝不会假模假样地鼓掌。
当怀疑有后台背景的选手通关时,在采访中,有人直白地对着镜头说:“那些主播,偶像什么的,别来沾边,死得很快。”
节目组也是看热闹不怕事大,把他们冷笑、不屑、嘲讽的表情全放出来了。
在60秒的表演中,制作人潘玮珀认为自己选择失误,想破例让一位女选手复活。在征求其他三位制作人的同意后,又应导演组的要求,来到选手们就坐的第二现场做说明。
听了潘玮珀的解释后, 一位选手直接质疑:“还有一些人也唱得不错,为什么只让她复活。”
潘玮珀坦承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他认为这位女选手有能力也有潜力进入到下一关。
在潘玮珀的诚意说明之后,这些看上去特别不好说话的选手们都一致同意了。
表达真实的自己,不歌颂不献媚不避讳,不硬撑着说客套话,但也不会隐藏自己的喜欢,这是我看《中国有嘻哈》之后的感受。用一句主旋律的话形容:这个节目传递了很多正能量。
之前,很多人对于吴亦凡担任制作人的能力表示怀疑。但从前五集看来,他的表现完全够格。虽然我听不懂那些专业术语,但是他极少说“你有潜力”这种客套话,评点到位,言之有物。这是看《中国有嘻哈》的另一个收获。
就像丁俊晖之于斯诺克,李娜之于网球,吴亦凡进驻《中国有嘻哈》,带动了大量年轻人去了解中国特色的嘻哈音乐。可能,慢慢的,不会再有这样的弹幕:
“这不就是数来宝吗?”
Endless
这节目没有墨镜赞助商真是可惜了
文 | 写不长
图 | 据CC0协议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