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提出的是“生活方式的创新”,强调创造一种新的、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使生活更加有节制的合理健康,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协调人类需求、生存环境条件限制之间的关系,它研究“事”与“情”的道“理”,简称“事理”。
解读:似乎是一段不知所云的话。
(二)
① 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点。②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条件下,即使为一相同的目的,它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是不同的,③所需要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构造等当然是不同了。④所以把“事”弄清楚了,⑤“物”就浮出水面;⑥剩下的就是选择原理、材料、工艺、技术、形态、色彩等,⑦这只是实现被外部因素限定下的“目标”的手段。⑧方法和具体的物是被选择的,⑨人的目的和实现的手段的外部条件是至关重要的的,也是决定性因素。
解读:
① “中介点“中介的含义往往是把一人介绍给另一人,中介充当介绍人的角色,那么 如果“事”是中介,它的意义在于把人与物联系在一起。设计中需要考虑人和物,但是如何从人出发获得物?那就需要通过“事”作为介绍者,或者如果没有“事”的介入,结果“物”能否实现呢?或许能,但是没有意义,事情是生动的生活化的,是对物进行影响的,如果没有事情,物品就似乎与生活无法发生联系,想象一下,残疾人用品,如果没有事的介入,那么物有何意义,与残疾人的联系是什么?
② 应对变化是核心观点。关键什么根据什么变化?应该是工具、方法、行为状态根据人、时间、环境、条件而变化,或者总结为:果随着因而变化,作为设计师要区分设计中的因与果,在此工具、方法、行为状态是果,人、时间、环境、条件是因,因往往是不变的或者被限定的。
③ 随着果的不同,还能把果1定义为下一个结果的因,可以定义为因2,果1和因2是同一个对象,从而得出果2:产品、造型、材料、构造。逻辑也是果随因而变,然后就能够得出结论,也就是原型。
④ 事指的是外部因素,如是什么人(who)在什么时候(when)什么环境(where)什么条件(which)做什么事(what)的外部不可控因素。
⑤ 物指的是:设计的结果、设计过程中的手段。
⑥ 接着就可以寻找因1或者因2寻找原理、工艺、技术、形态、色彩。此刻,在挖掘结果判断下一层结果果3时,可以根据因1和因2按序判断,得出结论。如考虑色彩时,按顺序考虑序人、时间、根据、材料、造型构造等。
⑦ 关于第④的因和果,最终的结果却是事件的因,我们用某一个物品的因一定是事件,事件也可以被称为目标,物只是手段、工具。
⑧ 方法和物是被选择的,但是外部因素,事件是不可变的,外部事件的改变是政客、经济家、文化等的职责。设计师只能是在外部环境假定下进行设计与迭代。根据事实来,并非幻想与闭门造成。
⑨ 设计的结果是手段和工具,需要尽可能适应与服务于人和外部环境,而非做出来让人适应它,这不是计划经济年代,即使有权利以设计师为中心,也无法获得选民(客人)的“金钱投票”
(三)
这里所指的“条件”就是指决定实现目的性质外部的外部因素。实事求是就是“事理学”的精髓。这就是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就自然对“物”的概念有了定。①设计结果是“物”,但是出发点是“事”。我们要创造,不满足模仿,“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就是这个道理。从外部因素入手就能更深入地认识本质,进而创造出“新物种”。
解读:
① “事”是出发点。我们做什么事情都有个出发点,也就是原因,为什么来到深圳,因为要获得更好发挥空间,这个原因就是出发点,要一直记住这个出发点,出发点是目的,手段是后来一些列事情,后来的事情需要服务于目的,如果忘记出发点,就可能变得随波逐流,浑浑噩噩。设计也一样,结果与物一定是要有个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事”。
(四)
所谓的生活方式一定是围绕人的。①人要有行为动作、行为动作着陆点导致行为方式顺序,有具体的人、环境、条件、时间这就是完整的生活方式。了解这些才准确地知道用户想要什么,不是简单地就是论事。比如看电视,家里看和大杂院看是不同的;用手机、ipad躺在床上随时看,还是放在一个小电视再厨房里面看也是不同的。
解读:
① 所以把事情描述定义清楚,并非想当然,这是什么事,像社会学家一样需要观察并且表达清楚,完成精确的表达,不是简单的事情。。
(五)
设计师不能用名词思考,①设计一个杯子,用名词思考再能干的设计,五十年给我的答案也是一个杯子,但是没有杯子不会渴死。②设计师解决的是什么是解渴的方式?是动词,而动词是是根据什么?是主体、主语,要研究用户。门也好,杯子也好,家具也好,冰箱也好,都是工作的结果,而要创新要设计,必须要解决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随时跟人沟通的话,这个门反而是一个负担了。如果要解决经常跟人沟通,可能就不是一个门,但是能起到相对的安定,也能随时和人沟通。这里的设计是一个动词,那么修饰动词就要考虑,是一个经理再这屋还是国家总理在这儿,还是一个普通家庭的主妇在这儿,还是一个小孩儿,那么这个门就要变,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地点不同。在办公室是这哥们,到了自己家里的门,到了一个大会堂的门,大会堂的门绝对不是这么矮,必须做得高,必须体量大,体现他的重要性。所以,因时因地而异,就是典型地去研究使用。那么我就会实事求是做出不是门的门,我就可以创造出习惯也可以解渴,自来水龙头也可以解渴,一个臭皮囊也可以解渴,一个牙膏管也可以解渴。这才有创造性,而这个创造性的理念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实事求是地去思考,能解决问题。你在家里需要的跟你在这里当客人需要的,跟你在大街上需要的实际上是不一样的。
解读:
② 动词意味着做什么(doing something)踢足球、喝水、休息……主谓宾当中的谓语,杯子不是动作,名词会有所指的物,动词不会有,动词思考是为了去除固有印象的,但实际上为了销量让人识别,人们往往还是回到名词思考的状态,但是其实动词并不意味着无法识别,在设计过程中用名词,在结果当中用名词,进行命名即可。
(六)
下面举一个例子,名词思考和动词思考的差别。墙,每个建筑都有墙。石头墙,木板墙,砖墙,大理石墙,每个建筑都有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墙可以做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可以拿来做墙,就看墙要做什么,是保护还是隔绝,还是纪念,还是象征,还是挑战,还是生活气息。我们必须把这个目标弄清楚,我再来选择墙的材料、技术、工艺、原理,我甚至不用墙可以制造一个墙。这是设计师的思维,不是技术思维,也不是工程思维。而我们现在国内基本不讲这个,上来讲就具体地用什么材料,用什么造型,用什么软件画效果图。
解读:
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