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无奈的公司,就是那种什么事都有人管,但管好管坏跟任何人都没关系。
这让我想起了当初刚毕业分配到单位上班的现状。
我当时的单位是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省属企业,在地方上算是大型企业。公司整体上是两个世界:一个是工地,一个是机关。工地就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工程,由总经理(后称项目经理)负责,配备企业经营与施工管理职能。机关很庞大,大部分工作要围绕党委领导下的各职能开展工作,书记是一把手。
尤其是机关,每个人都要归属一个领地,握住一块业务,不管事情办得怎么样,日积月累,终会形成一个模式:归我管的,谁也抢不走。不归我管的,指指点点是一定要有的。搞不定的事既可以说还要研究研究,也可以说等上面的政策与批复,或者是涉及其他部门相关的,就更加写意:这事不是我们一个部门说了算,还要协调。
那个时候,一件事可以办几个月,一个,甚至永远拖下去。没办好的事只要能找到理由,谁也不会承担责任,编制是终身的,表现再差,无非是不涨工资不评优秀,但没有谁能够把你开除。这就叫“铁饭碗”。
后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企业实行改制,一大批劳动力下岗再就业。企业才从僵化且沉重的包袱中解放出来。
现在的民营企业越一越灵活,追求效率。但企业有了一定条件,开始加强管理,组织机制从散乱、规范又走向复杂冗余,官僚主义呈现。
最为无奈的是,一个企业看似运转正常,但经常出现“责任”没法落地。其表现是:事情有归属,流程没毛病,但事情做成什么样子,就是找不到一个具体的直接责任人。
事情做好了,所有部门都把它拿来当作案例去分享,证明自己它是自己部门业绩的一部分。事情搞砸了,却不知道找谁去追踪,除非另外设立特别组织,专门处理它。
这样的公司让人很无奈。
大锅饭吃多了,不敢授权,责权利无法充分落地,于是组织内容易滋生“好好主义”。长此各部门相互默契,相互配合,根本不可能内生出创新与增长。
一个公司没有让一个人为一件事负责的习惯,只是通过会议让资源围着事情转,终究会让能干的人倍感无奈。这样的公司肯定没有发展后劲,因为有才能、想做事的人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