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游记》第二回,孙悟空刚学成七十二般变化,正当得意在同学面前显摆时,被菩提祖师撞见,不仅被训斥一番后,还被无情赶下山,并警告不管怎么惹祸行凶,都不许说是他的徒弟,否则“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按说菩提祖师很喜欢悟空,否则不可能把长生口诀和七十二般变化传予他。年轻人学了新本事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本就情有可原,见多识广的祖师何必小题大作,非要把爱徒赶走?
要说这里的漏洞还挺多。比如:能“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的祖师为何由此退出江湖不再现身?难道他真是如来的化身?祖师本领这么大,就算担心徒弟日后行走江湖会若事生非,严加看管就是了,闹得再大,也大不了清理门户嘛。何况事情没到这一步,何至于师徒临别之时就警告“不要认我这个师父”?与其这样,又何必收这个徒弟?
这其中的道理恐怕不能这样解释。让我们回顾一下小说开头师徒的一番对话,祖师问:你到洞中多少时了?悟空回道:应该有七年了,山上的桃果我吃了七回,代表悟空在三星洞呆了七年。于是祖师又问,你今想从我这学此甚么道?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祖师最后将长生口诀和七十二般变化传授予他。
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悟空在三星洞的生活学习情况:在山上呆了七年,整日干一些打扫卫生的活,终于在某一天有幸被祖师注意到,因机缘巧合苍天不负有心人,学到了长生口诀和七十二般变化。没料到刚学成抖机灵一显摆,被师父撞见倒了霉,被赶回了花果山。
如果单独把这其中的七年提出来问一个问题——悟空在三星洞呆了七年和呆了四年有啥不一样?很多人可能这样回答:呆了四年就是读了本科,呆了七年就是本硕连读!
这当然是开玩笑!不能当真。但都犯了一个毛病——孤立地看待这个七,没有把它与第一回提到的“八年”结合起来!原著第一回提到“猴王参访仙道,无缘得遇。在于南赡部洲,串长城,游小县,不觉八九年余。”一个地方呆了八年左右,一个地方呆了七年,加起来有十五年。
请问,此时猴王多大年龄?恐怕不好算。猴王从出生到决定离开花果山访仙求道,已经历三五百载。但不管猴王多大年龄,他到了南赡部洲才开始学人礼、学人话。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他满打满算才十五岁!
在古代,一个小孩长到十五岁应该干嘛?上大学。
宋朝理学宗师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把这段话和下面的这段落一对比,你可能有新的体会:
原著第二回,一开头有这样一段描述——那祖师即命大众引孙悟空出二门外,教他洒扫应对,进退周旋之节。众仙奉行而出。悟空到门外,又拜了大众师兄,就于廊庑之间,安排寝处。次早,与众师兄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每日如此。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凡所用之物,无一不备。
我仔细对比这两段话,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原来闹了半天,猴王这七年就只读了个小学!悟空在山上所学的内容恰恰是朱熹所说的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六种技能就是儒家所说的六艺!这属于小学的课程!
到这,我们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菩提祖师着急赶悟空下山的原因——你小学毕业了,该上大学了,下山去吧!
朱熹讲的大学不是现代某所具体的大学,而是指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祖师着急赶爱徒下山,并预言“你这去,定生不良”以及警告不能说是自己的徒弟,看似不近人情的举动背后,其实隐藏着大胆的放手和一份殷切的期待。
第一是大胆的放手:读完小学如果不继续接受《大学》教育,就会不明德,做不到亲民,更谈不上止于至善,最终表现就是“牛叉轰轰”——骑着驴骡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永不知足而争名夺利。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没有师父的大胆放手,就不会有一连串后来的故事,真正让悟空克服顽劣秉性的既有师父唐僧的搭救之恩和老龙王的劝勉,但更重要的是观音菩萨的紧箍咒和自己长期修行结果。这恰恰向我们传递儒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理念。大学不是坐在课堂听老师讲课,而是走上社会,在事上炼,特别是吃了亏以好才长记性,成王成圣之路充满艰辛,这也正是西游九九八十一难应有之义。
第二是殷切的期待。千里之足,始于足下。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由兽变人、由人成圣,每一步都要先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而这一切都要靠自觉、自律和自强。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认他这个徒弟实际上是比喻“剪脐带”、“断奶”。这里头就无疑包含着一份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博大而深沉的父爱!而悟空最终于没有辜负师父的期待,在两界山双叉岭这个地方,立下了“再无退悔之意,愿保师父往西天取经”的宏愿,最终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祖师的期待不言自明。
关注我,关注曲游,分享西游的秘密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