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金·奥凯利是一位美国人,写这本书的时候是53岁,查出身体得了癌症生命只有3-6个月的时候写的。以一种半自传的形式写出生命最后几个月作者的行程及心理体会,或者我并不能真正理解到他,但这本书能让我慎重看待自己的生命。
有推荐者写道:生命中最后的100天,我们该做什么?尤金用自己最后的100天“余光”,获得了比一辈子还多的“美好时刻”;用自己的“最后期限”跟身边的人告别,一起回顾和感谢曾经的美好;剩下最后的日子,跟着家里人一起完成未了的心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而到了生命中最后的100天,有个机会给你好好跟这个世界道别,尤金说这是很幸运的,我想也是,很少有人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或许就算有也无法如此平静地跟这个世界道别。
书的最后是尤金的妻子在他过世后写的一些话,没有任何的悲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博眼泪,而是对生活满满的信心以及夫妻彼此照顾的那份心。妻子最长情的陪伴也许也是尤金如此平静接受死亡的一个原因吧。尤金最后时间段跟妻子说自己就像是要迎接新生一样,甚至能够告诉妻子自己的时间到哪里了(并不十分准确),这种有计划平静地接受死亡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见过。
我曾经见到奶奶老去的样子,那些憔悴挣扎以及最后的无奈,是我对死亡的认识。奶奶死于咽喉癌,前面几个月的时间吃东西总是吐,那个时候小,很怕,不敢跟奶奶一起吃饭,现在觉得很可耻。后来奶奶基本吃不下去东西了,爸爸叫来医生给奶奶打吊针,大概是给身体里面注入一些营养吧,让奶奶心里上觉得好受一些。在身体开始有状况不久,爸爸带着奶奶去相馆拍了张照片,说是留念,洗出来后,奶奶一直拿着看,跟我说:那天的牙齿缺了,嘴巴有点歪了。那个时代的照相并不像现在这么方便,手机随时随地拍照,为了那张照片,大概在脑海中盘旋过很多次“表情”了,但是仍然不尽如人意。
生出来,就是冲着死去的。
我们一生下来,就在倒计时,追逐着日光。倒过来想想,你有多久没有过“美好时刻”了,更何况是美好的一天呢?如果还在浑浑噩噩,那,跟“等死”有什么区别!
——Kitty于2016.8.20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