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的孩子,将来还得做农民工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小康今天又没来上学!

李老师看着空出来的座位,习惯性地皱了皱眉头,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康,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疏于管教,小康经常迟到、旷课,完不成作业,在学校还喜欢和同学打架,使李老师颇感头疼。

李老师拨通了小康爷爷的电话,习惯性地打不通,可能老人没有随身带手机的习惯吧?

李老师想了想,拨通了小康同村一位家长的电话,辗转后总算联系上小康的爷爷。

爷爷回答老师说:因为才开学,小康淘气不想去上学,拗不过只好让他在家待了半天,下午一定去。

李老师跟老人讲了小康在学校的情况,希望爷爷能配合老师的工作,每天监督孩子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严格遵守学校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旷课,有什么情况要及时和学校联系。

小康爷爷为难地说:因为不识字,老两口不但无法辅导孩子,连孩子有没有完成作业也搞不清楚,“他每天都说作业做完了,俺就以为是真的完成了。”

李老师听了有点儿无奈:在这所乡村小学里,像小康这样不认真学习、自由散漫的学生,还真不少!

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

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召开了数次家长会,老师们也开展过家访活动,以期加强家校沟通,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不过以下两点: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在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许多家长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抱着“读书无用”的观点:“读来读去,能有个什么结果?还是打工挣钱来的实在!”。孩子读完初中后,一早就被打发出去务工了。

对这些家长来说,让孩子上学只不过为了混个初中文凭,成绩好不好并不重要,所以不可能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落后的教育观念往往是根深蒂固、难以轻易改变的,况且,受现今社会上功利化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目光会愈发狭隘,“一切向钱看”,重视短期利益而缺乏长远考虑。这不是靠几次家长会,就能够轻易解决的事情。

2、隔代养造成的问题:

父母外出务工,缺席孩子的成长;孩子在祖辈跟前长大,被不同程度的溺爱和疏于管教,形成了缺乏自律、自由散漫的性格,学习上的问题也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使他们最终变成了“学困生”。

在学校里,老师对这部分学生感到头疼:课堂上,他们不仅不好好听课,还破坏班级纪律影响他人;课下胡打乱闹,也成为他们释放多余精力的方式。学校与老师在他们身上,耗费了几倍于其他学生的精力,效果却未能尽如人意!

许多这样家庭出来的孩子,由于升学无望,在结束学业面临就业时,只能选择做农民工。

时代在前进,特别是随着生产的日益机械化、智能化,仅靠体力劳动的行业会越来越少。技术含量低、主要靠输出体力混饭吃的农民工,要好好为家庭的将来考虑一下:将来,你的孩子还要做农民工吗?

社会各界也应该充分重视起来,这样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