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又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类没有教育,知识得不到传播,智慧得不到传承。社会就无法发展,人类就无法进步。那么现在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终日为吃饱穿暖费尽心力。
所以历朝历代,古今中外的人都很重视教育,但是重视并不见得就能做得好,从古至今,算得上成功的教育实践的人,屈指可数。也许孔子算一个,西方的柏拉图也算一个,其余的诸如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卢梭,夸美纽斯,杜威,陶行知,甚至魏书生李镇西等也算比较成功的教育家。但如果再把其中的教育学家(教育学家主要注重教育学理论的贡献,而教育家更注重实际的教育实践的贡献)剔除掉,余剩的就更少了。这么漫长的人类历史只出了这么几个成功的人物,进一步说明了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想要成功的难度。
有一段时间我比较推崇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进行分班教学的形式(即所谓的重点班,普通班),尤其在教学资源比较有限的农村。我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一、正因为教育资源有限就更应该集中力量办大事,全面的用力只会带来全面的平庸,正所谓“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先富带后富”。二、基于效率的考虑。同等水平的学生划分到一个班,可以做到授课老师有的放矢。否则,前进生必然要等着后进生,而老师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辅导后进的学生,长期下来,前面的学生时间被大大浪费了不算,老师也搞得心力交瘁,还不一定出效果。分班不一定意味着放弃学习相对较差的那部分学生,而是把他们分门别类,用适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和适于他们接受的知识水平来教授他们。
但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发现问题越来越没那么简单,这样的思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并不是说分班损害了学生的自尊或是什么教育公平之类的原因。试想,每一个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因背景,心理,智力等的因素各不相同,导致了学习时接受的快慢也不尽相同,甚或有的看似语文数学不好,但音乐美术方面却有极高的天赋等等。再比如,三年级的时候某个学生成绩很好,到了四年级却不一定好,到了五年级又突然转好了(这是极有可能的),是不是就要一会儿重点班一会儿普通班呢?这显然是拿学生开玩笑。所以,我们分班的依据是值得商榷的。
人是时刻变动的行为体,分班本质上来说就是打算把人当做一个静止的事物来看待,这显然有违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于以人为标的的教育来说,要想成功,必须研究出一种配合变化的管理制度。而打算从外部约束人来达到教育成功的各种方法,最终都要碰壁。
我们还应该大致辨别一下“教育的成功”具体指些什么。显然考个高分数并不能代表教育成功了,我们指的成功一般而言首先于社会无害;然后于自己,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发展成为一个在某方面具有特长的人。因此,无论从任何方面来讲,包括分班在内的手段都是达不到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成功的要求的。
这个时候我可以提出我的观点来了,那就是“自学”。对于人而言,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是人发展最核心的因素。之所以外力对于人发展的影响比较有限,正是因为想要把握住一个不断变动的个体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人本身固有的主观能动性,方可有机会把一个人教育成材。
既然谈到自学,好像就觉得教师的作用就可有可无了,甚至于觉得学校都好像可有可无。首先,我们说的此“自学”,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彼“自学”,而是基于自学的一种学习模式。然后,学校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教学,单个的个体,学习是散乱的,不成系统的,学习的内容也不好把控,因此学校不可或缺。同样的,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监督与管理,虽然有了自学,但是毕竟学生年龄尚小,自控能力有限,这是其一,其二,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很多知识显然与他们相隔太远,所以老师的点拨与启发肯定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老师的角色同样重要。
学习本质上来说是人对于外界的反应,这种反应经过人脑的加工和整合,得出早期模糊的经验,再通过实践的检测,最终形成有利于生活有利于发展的规律定理的一个过程。
让我们慢慢推演开来想,除了学生自己本人,一切的事物都只能是对他的一种“刺激”。包括外界的社会,家庭,父母,兄弟以及老师同学。老师与其他人和事的区别在于,其他的人和事对学生本人的是无意刺激,老师对学生的是有意刺激。意指老师就是要故意刺激他,目的自然是为了让学生去得到某种东西(知识或者定理)。那么,很显然,最关键的在于他本人大脑是否乐意接受老师的这些有意刺激,如果愿意,他会主动去思考,得出结果;如果不愿意,那么我们老师就会做很多无用功。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就出现了,什么用暴力的,用激励的,用吓的,用哄的。总的来说,都起不了根本性的作用,老师感觉费尽了心机,却收获甚少。
所以,能否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欲望,成了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
人有很多本性,其中好奇心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我们阅读一本书,里面介绍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我们人自然而然就会感兴趣。事实上学习是同样的道理,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了解的,按道理老师教授给我们知识,我们应该是很感兴趣才对,可为什么很多学生会厌学呢?——因为不是自己领悟出来的!
我们每个人都做过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体验,新学期发了一本崭新的语文书,我们无意中翻出来,看到其中有一篇好像蛮有趣的课文,细读之下,兴味盎然。可是,真正老师哪一天上到这篇课文时,却又觉得索然无味。原理正在这儿,自己脑子思考得出来的东西,与自己毫不动脑,唾手可得的东西,心理的感受上,具有天壤之别。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可以终其一生扑在一项科研上,很多人认为他们是为了钱或名誉,但他们自己却说,是因为他们研究的事物本身吸引了他们,追求知识本身才是促使他们忘记一切最大的原因。自己学到的东西,即自学,能够激发出人超常的力量,从本质上来看,因为是自己思虑所得,证明了自己的能量,体现了人的价值。
所以我说所有成功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因为它顺应了人的本性,符合教育的规律。教育的方法千万种,但剥开它们的外皮,无一例外都是在让人主动学习。而作为一个老师,讲的越多,无疑就越失败。至于如何走向这条教育的康庄大道,正是每个为人师者终身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