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流云清
这部电影有个有趣的英文名字:B for Busy,并没有提爱情,如同费里尼《爱情神话》,也是讲的日常那些一地鸡毛 。
有人说:“这是今年看到的最妙的华语电影。是一部骨子里是欧洲电影的上海电影,也可以说是一个骨子里是上海电影的欧洲电影”。
而让我震撼的除影片叙事手法和故事外,BGM、插曲真的很到位,有着上海十里洋场的腔调,也有着欧洲小镇的暧昧。
有人说:李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跟的Jimmy Choo,她自己对自己负责,唯一需要的是真诚。心里什么都明白的格那一夜是收款的画作,她总是用表面的热闹去掩盖内心。蓓的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而老乌的那一夜,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
三个个性迥异的女人,都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老白不过就是一中年男人而已,爱情于她们,可能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成年人的生活,暧昧又克制,成年人的酒与爱,有滋也有味,张弛有度,温馨的是每个人都在为他人着想,我想这是真正成熟的感情吧。
中年人的世界,还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呢,克制一下就可以转身,更何况是“爱情”这么虚无缥缈的东西。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盯得最认真的是老乌。喜欢老乌,很有意思的文艺中老年,上海话“老克勒”,所谓老克勒,取于英文词“colour”。形容这个人身上、经历色彩斑斓,加个“老”字,更是到了极致,没人超越他们的讲究。
老乌嘴上调侃着人间狗血,心里却牢牢揣着那个女人。开始并没有确定他的爱是真或是有多深沉,直到他讲述往事时,以我编的结尾而整个人崩溃掉时,动容,而当他听说她离开人世的突然离世,明白他的心里永远刻记着那个女人。
老乌才是那个神话:一生坚守孤独的爱情。
电影一开始吐槽的是话剧《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我也特意把电影里一再提到的《爱情神话》,意大利电影大师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后期杰作,翻出来看,力求解读到底什么是爱情神话?!奇怪的是原版电影讲的也不是爱情神话,一样是琐碎的日常生活。
而影评作者,显然是入了骨的深入电影中,连文字的腔调都海派化。
更是用自己的爱情演绎着中产爱情的曾经与现实。
剧中的三个女人是当代女性典范,深谙爱情的成本,与男人去交往,都是先贴好创口贴再上阵。
很是灵的,电影。
【影评伯乐推荐语】:
刚听说作者要写《爱情神话》的影评,甚喜,是喜到近乎抽的那种,着实是太期待顶好的文字。赶紧又去看遍电影,想了一些关于推荐的文字,以防难于驾驭即将面见的文字。
然而当文章拿到手,读过后,觉得自己想的一切文字都是赘余的。
这本身就是一篇爷叔名副其实的中产爱情。
如果说《爱情神话》用石库门的鸡零狗碎,勾勒出一幅摩登精致的都市风情画,用人间的柴米油盐演绎了极致浪漫的妆面。
那么此篇文章则依旧沿用作者情感深处的深刻、跳离人间烟火的视角,细腻的工笔描摹了从希腊神话中爱神维纳斯的爱情幸福感出发,在自己年轻得如红色玫瑰时的爱情中走来,于弥漫着熟悉味道的上海街巷穿行的爱情神话画卷。
整篇文章构架在三个女人与老白的情感、老乌的神话、作者的爱情之上,并于其中游刃有余地切换,适时叠化自己年少的幸福味道,更添加着对海派爱情有话语权的张爱玲的灵魂,犹如侯麦Rohmer、伍迪艾伦Woody Allen附体。
文章对人物的分析,分明是剔了骨的,鞭辟入里,几乎把电影的每一个纹路、每一个皱褶里的精致都翻开来呈现于我们。文字的饕餮盛宴,妙不可言!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章针对中年人的不惑,完美地诠释了台词:不管几岁,爱情万岁!
而剧中极为清醒地掌握了自我认知的女人们,以优雅体面来规约日常的情欲,自己选择自己想要的。
成年人的爱情,或许会以我编的结尾,使爱情从没有铁证如山,却总能从中领到温暖,成为神话。
“人生太长,我们怕寂寞,人生太短,我们怕来不及。”
人生,也别再往恰到好处的咖啡中,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