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产生于八小时工作之外的时间,正所谓“八小时之内某生存,八小时之外求发展。”
那么,你的“八小时外”是如何度过的呢?娱乐?健身?社交?或者充电学习?
在经过毕业后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调整、固化,我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八小时外模式”。这个模式会随着我近期目标的调整和自身的状态起伏有阶段性的变化,大体如下:
1、保持早起,坚持晨练。
经常早起的人大多都有过这样的一种感受:呀,今天又比一些人多出了一个清晨!这样的感觉,在我大学时结束晨读背着书包回到一片漆黑的宿舍,看到一些舍友还在酣睡的那一刻,尤其得强烈。然而,清晨是一段儿绝大多数人都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只要你愿意!从上午九点半上班的第一份工作,到现在七点半就要出发的第二份工作,我都保持了晨练的习惯,唯一需要调整的就是起床时间而已!
以前晨练的时间比较宽裕,起床后先跟着手机唱唱歌,或者读读诗,然后读英语、锻炼身体、静坐冥想......如今晨练时间缩短为1.5个小时,20分钟用来练习朗读、10分钟用来静坐冥想、1个小时用来听读英语。
对于晨练,我觉得主要有两点:
①确保早起。早起是一件简单却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自己做起来困难,可以找朋友一起,或者加入早起社群都行。
②以练为主。我比较提倡清晨进行语言、身体,甚至大脑的练习。如果有学习外语的习惯或想法,每天清晨持续的朗读是一个效果显著的方法(推荐公众号:清晨朗读会)。喜欢朗读汉语的同学也可以找一些诗词或者经典的语句朗读一会儿(推荐公众号:郑老师的话)。如果可以保持每天静坐冥想,哪怕短短几分钟,都会是一件美妙的体验。
2、规律作息,坚持晚修。
除了人们说的“三八定律”,还有一个更具体的说法: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是每天晚上的2小时。暂且不去讨论这种说法的科学性,看到身边成长速度不同的人以及他们的时间安排,对于这种说法的合理性我还是比较赞同的。
我目前的工作是做电销,既然是销售,业绩就能比较客观地说明一个销售员的能力和成长。有一种看似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些绩优在晚上七八点下班后还坐在那里听录音、学习,而业绩非常不稳定甚至长期拿底薪的销售员却在下班的瞬间从公司消失。
为了确保自己晚上的学习时间,我会提前一周预定好周一到周五晚上9点的外教网课(课程开始前3个小时是不能取消的),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保证了晚上英语的学习。另外,我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组建了财富自由践行组(主要用于学习和践行李笑来老师《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专栏)、快乐写作群(每周三篇),我们共同设定对抗惰性的规则,这样每天晚上至少需要2个小时去完成这些作业。
每天晚上的准点休息对于一整天的工作和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可能,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如果超过12点,第二天的早起几乎就很难做到了。最近的诺贝尔奖得主不也说了人变笨变丑的主要原因就是晚睡么?所以,你懂的!
对于晚修,同样主要有两点:
①钉下一颗钉子。需要有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如同一个钉子一样,到了那个时间就该去做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你不会在下班后经常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引诱走。我提前预约网课就是这个理儿。
②把要做的事情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晚上下班大多数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儿:累!这是人最容易给自己找借口的时候,类似“都这么辛苦工作一天啦,就小躺一下下!”的想法很可能会让晚修彻底泡汤。所以晚上尽量不要让大脑去思考该做什么,甚至不要让它去选择要不要做,直接用清单告诉它:到点儿啦,你该做这个啦!
以下是我国庆节之前的成长清单:
注:目前尚未成家,闲暇时间较多,大家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做安排。
3、张弛有度,丰富多彩。
看了上面对于晨练和晚修的描述,一些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生活和机器有什么区别?太僵化了!太苦逼了!
我们学习机器的优点,程序化可以提高效率,同时要对自己的生活做合理的调节。
工作之余、晚饭之后,都可以找朋友聊聊天儿、散散步、玩儿玩儿游戏、发发呆......
周末需要重点规划一下!
周六上午除了美美地睡个好觉,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我起床后会刷一刷手机,把周内没有时间学的小课(得到精品课)学一下,或者跟着郑老师学一下朗读的公开课,等等。接近十二点,把房子大扫除、把衣服拿去洗。
下午用来运动,天儿热游泳、凉快打球,让工作一周的身体和大脑有个彻底放松。也会约朋友出去转转,聊聊天、吃吃饭。
晚上也不会刻意安排,一般都是联系家人和不能经常见面的朋友,或者写写东西。
周天上午有个演讲班,下午一直计划每周去一个新的地方,但还没有落实好,就回来了。晚上会给本周做个总结,然后和战友们进行每周一次的线上交流,用积极的心态迎接下一周的到来!
愿你一如既往,砥砺前行!向着幸福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