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里有很多谈论战争的诗,有着明确的态度。除了《无衣》这样的鼓舞之歌,还有《伯兮》《君子于役》等篇章。
这些诗篇,有的反映君主的穷兵黩武,表达强征服役的痛苦;有的歌颂捍卫家园的正义,批评非正义的侵略……都特别直接而真实。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估?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就是以女子口吻,在表达着思念哀怨。她的丈夫是个服役的士兵,她不知道丈夫随军作战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征战需要成千上万的士兵,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的征夫在外厮杀,而他们的妻子在苦苦守候着。养的鸡回到窝里了,太阳也落山了,放牧的牛羊也下山了。但她们的丈夫在外漂泊,肚子吃饱了吗?
面对战争,我们的古代先民,心里也有一把尺子,去衡量具体的对错是非黑白。
从文学表达的角度来看,《诗经》代表着我们最正宗的文学传统:不管是家事国事天下事,还是闺阁征夫的悲伤痛苦,不管是青年男女的爱慕告白,还是对时政的讽刺批评,都是文学的组成部分;从慷慨悲歌到浅吟低唱,从“关关雎鸠”到“无食我黍”,都是人们最真实的爱与恨。
这首从军出征的鼓舞之歌,特别能够感染人的情绪。真情实感,永远是文学最动人的原因。
……………………………………………………
大熊:纵观古今,不论是哪个朝代,都有那个时代强军的出现,而这些强军都有一个共通的特点,那就是绝强的意志力、凝聚力、信仰力。
对于这首《无衣》您又有怎样的看法呢?
以上内容摘自书籍《人间幸有好诗词》由著名文学作家“沈嘉柯”老师著作。
全书共35篇,涵盖中国重要的诗人和诗歌,沈嘉柯老师撇开了那些俗套腔,与读者分享新鲜的感受和解读。
一首诗,一首词,千百世都在传颂,不是因为别的,正是因为这些国学文化令我们心动,令我们顿悟。
这些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千年传承的家国情怀,领略到古典诗词的不朽之美。
真诚的推荐大家,一起来欣赏这本好书。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吧。
我是在海外,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熊”,跟着我,带你领略不一样的国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