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家做搅团基本只有妈妈吃,然后她喊来隔壁阿姨和对门的婶子,我和我爸我弟则下点面条,伴着她们的炒韭菜,当时啥味道我忘记了,总觉得搅团是我妈最喜欢吃的食物。
每次做搅团前,妈妈都要好好活动胳膊,话说搅团可不是谁都会做的,没有一点技术,力量还真的不敢尝试,然而在她手下那算小菜一碟。
见她烧热水,用玉米面或者白面粉撒下锅里,一边撒一边使劲用擀面杖搅动,顺时针一个劲的画圆;直到上面没有气泡,没有结块的面团,她顺手下去给锅底下塞一把火(那会还有用自己造的水泥灶)前后两个锅,前面大后面小,前面咕嘟着搅团,后面咕嘟着热水;之后再看见她还是保持开始的姿势,顺时针画圈.....干一点从后锅取热水均匀的贴着锅岩撒下,之后又是顺时针画圈....我那会小,能帮到她的就是给锅底下塞火,延续不断的中火;她保持自己搅动的姿势。
等到稀稠均匀,不泛气泡和小面疙瘩我被命令去后门的地里挖韭菜,剥蒜,洗菜...捣鼓蒜泥....她小火慢闷着,之后擦洗案板,找专门放置搅团的大盘子(在我印象中是粉色带花的,适合奶奶那个年代人用的东西)等我做好所有被安排的小任务后,她锅里的搅团已经乖乖躺在大盘子里,飘着出锅时的热气,散开在诺大的厨房。
等搅团凉下来,便看见我妈准备一个小碗装少部分水放在手边,起刀切前会顺手蘸点凉水在搅团身上,后来才知道那是为了让还没完全冷却的搅团更加好切不烂。
她往往吃的都是刚从锅里出来的那部分,伴着盐醋辣子汁还有少许香油,加上少量蒜泥,炒好的韭菜,简直人间美味。那时候小,村里人总说“搅团吃多了,头就晕乎乎,和糨子一样然”或者因为大人们嘴里的这句话,即使多香,我就闻闻,然后一把挂面解决自己的午饭,滚去学校。
我猜想,她那会正和隔壁阿姨还有我那个爱吃搅团的胖婶子,正津津有味的咋吧着嘴,享受着那一碗混合着各种调料包的美味鲜食。
这个要根据个人爱好,想吃啥做啥,方便快捷。我妈知道家里吃搅团的人少,所以会用漏勺接满满一盆鱼鱼,我爸喜欢伴着韭菜,肉臊子一起干拌着吃,我妈不谈论,她都喜欢;而我则满满一碗韭菜下藏着几丢鱼鱼,很多蒜泥,还要捣鼓几条面进去。奇怪的吃法,到现在也没改,但已经很少再吃到妈妈亲手做的搅团鱼鱼,很少再感受到搅团独有的光滑爽口。
我为什么要说是煎鱼鱼?因为过水的鱼鱼挺凉性,不管夏天冬天吃,烧热水,煮青菜,香菜,土豆,豆芽,香菇.... 胡萝卜等,之后就像烩麻食一样的将鱼鱼放进去,调汁,小火慢炖,大概四五分钟入味之后就可以出锅,根据自己喜好添加老干妈,酸菜都可以,香气四溢。
尝试凉拌加芥末大概是在哪次偶然发现后,一直用到现在。山无棱天地合,才敢尝试放芥末,哈哈。
其实从小怕吃搅团,除了大人们说的原因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不能咀嚼,讲究吃法。
不管搅团块还是鱼鱼,吃的时候一定要囫囵吞枣一下子咽下去,这样不会感觉到咬开之后的无味,搅团自身的气质就是要一下子被放在肚子里才对的。
我还不会做,但这道菜我妈肯定不愿意教我
以前有听村里老人说搅团。她们经历了1960年的饥荒,饿死好多人,那会基本一家好几口孩子,养不起的就送走或者过继给其他亲戚朋友,还在家里挨饿的孩子们,好一点的家里就给玉米磨成的面粉在水里冲泡,煮的时间长了形成像现在搅团一样的食物,没有任何味道,但吃的也那么香甜可口......现在只要有机会休假回家,我妈做给我最多的就是臊子面或者凉皮,她喜欢的很少再做。
我想,或者大概也是因为那些从老人那听来的话,遭难的日子过久了,谁还愿意再被说起过去的日子.....这道菜,我现在很少再去吃了,毕竟我家每年都有两个月时间专门接八十多岁的老奶奶来家住,我妈做鸡蛋,做面条,牛奶给老人,她常常面带微笑,说什么我妈说她也听不懂,但她明白:老人现在是幸福快乐的。
其实,我还怀念
时间总是走的太快,来不及回忆的人,来不及拥抱的朋友,来不及说想要被传承的技艺.....但我永远记得:曾经有个小女孩,端着一碗韭菜藏着几丢丢的搅团(鱼鱼)吃的正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