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一幅中国画?如果你觉得能从我这里找到答案,那你恐怕要失望了。就算是精于艺术鉴赏的大师也不一定能给你满意的答案,更别提我这样的门外汉了。
看过几本图册之后,才悲哀的发现像我们这种大多数时候只能看压缩图片解馋的人在看画领域上是先天不足的。看画和画画一样,都是一件需要反复锻炼的活计,画画需要眼到、手到、心到,看画的要求只高不低。而中国画对欣赏的要求也许更高。据说,古时看画是手握画卷然后一寸一寸展开来,一边展一边看,画家的每一处巧思、闲笔多能够关照到,真如人随画同游一般。这和我们现在普遍的欣赏方式大为不同。对只能在高清影印本中寻找蛛丝马迹的人,就算直接告知看画的要点,除了为其增添一些饭局上的谈资,怕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看这类书籍?
原因在于,你可以借作者的眼睛去看那些画,也可以体味这些与画为伴者的心境与体悟。你可以听听他们对于看画,对于艺术欣赏、对于美,甚至是对于生活的看法,并把这些作为一次次模拟练习。等到有一天真正和这些画作面对面的时候,才不至于茫然失措,无知无觉的放任那些绝世名作在眼前溜走。你能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去辨认、去验证,这一过程中的每个微小发现都会是一片新大陆。
当然咯,上面说的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你真的对它们有热情。你是否能够真诚的看待这些数百年前的古董们在现今个人生活中的作用——也即是毫无用处,并且能够坦然面对有生之年很难亲眼看到这些宝贝的惨淡现实。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也许你和我一样需要一些靠得住的入门指南。
李霖灿的《中国美术史讲座》和《天雨流芳》就是不错的选择。
作为一位有四十余年馆龄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老馆员,李霖灿自言他人生有两大事,一是玉龙看雪,一是故宫看画,这两件事加起来就是一辈子。他对看画的热情让人心服,他的眼光和知识也值得信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与众多中国艺术的珍宝朝夕相对,积累了丰富的一手材料,兼之又在大学讲授“中国美术史”20余年,对于如何授课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中国美术史讲座》和《天雨流芳》两书就是他多年经验的结晶。
《中国美术史讲座》全书二十九讲,以中国画为主调,细说从汉代画像石至近现代绘画的各类珍藏。全书以时代为序,以类别为纲,在山水、花鸟画上着墨甚多,但多就画论画,直接谈对画作的认识和分析,或结合作家生平、风格,兼论历史变革对绘画发展的影响,并不掰扯什么艰深的画论和主义。
这本书的好处在于,简简单单的用二十九个章节把中国美术史给你从头到尾地捋了一遍,通读全文之后,只要不是那么愚钝,或者善做记录,那么基本上你头脑中会有一个关于中国画的特征、源流和发展的系统脉络。这时的你就算认识不那么深刻,对美术史中的关键先生们还一知半解,但最起码已能够建立起基本的框架,可以规避许多因为不读史而产生的谬误。接下来,就可以向着笔法、风格、画迹、气韵这些更高阶的内容深入了。当然了,读美术史并不能告诉你如何赏画,就算把书中对于画作的见解整个背下来,也不代表你会看画,但是了解一幅画创作的年代,当时的绘画风格和创作者的背景、经历对发现画中真意绝对帮助多多。
李霖灿的另一部著作《天雨流芳》,台版原名《艺术欣赏与人生》,取二十二个主题,以艺术、美学为出发点,却不拘泥于作品鉴赏,也讲历史、文化和哲学。内容上虽然和《中国美术史讲座》略有重合,但在时间上可以相互对照,主题也更为明确。相较于《中国美术史讲座》,《天雨流芳》打破了历史、地域的藩篱,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各种作品信手拈来,举重若轻,通过列举、比较阐明观点,对作品的品鉴多点到即止,却能勾得你不自觉的想要深入。全文谈艺术欣赏,更谈人生态度,行文轻松,道理浅白,在一片轻松亲和的氛围下作者娓娓道来多年来对于艺术与人生的点滴体会,初读时觉得太过浅显,但由浅入深,越往后越读出滋味来。
说起来,一开始知道李霖灿是因为《天雨流芳》,最初读得也是这一本,不过因为起初的内容过于简单,读的不是特别对味,索性丢到一边,又借了《讲座》来看,这一看就一发不可收拾。《讲座》能够对我胃口,全赖它的内容实在,就画论画,每一个讲解的画作都有配图,对照着看让人明悟,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艺术盲来说,《讲座》直接而有效,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老师。至于《天雨流芳》,读完《讲座》之后再读,也琢磨出了趣味。文字深浅自是容易分辨,而道理深浅却不容易辨明,要把这些或深或浅的道理用浅白的文字表达出来,又是另一番功夫和境界。读到最后,除了惊叹于中国艺术的美轮美奂之外,也为李霖灿先生的从容自适所感染。
两相对照,这两本书的内容有些像艺术欣赏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你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则是恰当的方式和态度。擅自揣测一下李霖灿先生的写作意图,会不会也是落在此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必须要给《天雨流芳》和《中国美术史讲座》一个准确的定位——中国美术史入门扫盲书籍。也就是说,如果有美术专业背景,这两本书的内容也许过于浅显了。书里面的观点大概谈不上如何高远、深刻,对于画作的点评也不会多么振聋发聩,作者的本意显然也不是要为自己的学术成就添砖加瓦。此外,这两本书都成书于80年代,书中的一些知识和观点难免过时,书中的立论也不能照单全收。不过也正因为这样,让这两本书成为非常称职的入门读物,专业人士眼中的不足正好是适合业务爱好者阅读的优点。不艰深、不晦涩,门槛低,趣味足,把握好了专业知识普及和美学实践之间的平衡,不仅能够充实你的头脑,还能不断的激发你去寻求更多、更强烈的美的享受。
最后说句题外话,为什么明知没用还想要去了解中国美术史?
扪心自问,除了确实享受这些画作的美感并且希望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它们之外,也许有那么一丁点希望在某些场合能够用来装点门面。另外,不久前和某人同游西湖,划船湖中,对着粼粼波光突然想到了南宋马远的水图,其中一幅湖光潋滟的水纹恰好和当时的景色相和,自然之景和画中之景在我头脑中相互映照,远比单单一样更添许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