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认真读了一本书《刺》,希望你能喜欢!
内容简介· · · · · ·
这是李尚龙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刺》以多维度的暴力议题为核心,通过主人公韩晓婷跨越数十年的人生轨迹,揭示了校园霸凌、职场压迫与网络暴力对个体及社会的深远伤害。小说以 “蔷薇”“月季”“仙人掌” 三种带刺植物为隐喻,将三个时空的故事层层嵌套,形成对暴力本质的深刻叩问。
1. 蔷薇下的刺(校园暴力)
故事始于 1998 年的高中校园。单亲家庭出身的韩晓婷因拒绝让座给刘涛,招致后者与双胞胎姐妹张蓓、张蕾的长期霸凌。从言语侮辱、肢体暴力到威胁援交,施暴者利用未成年身份与家庭权势肆意妄为。班主任的冷漠、警方的不作为,以及围观同学的沉默,让韩晓婷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尽管最终通过舆论曝光将施暴者绳之以法,但其母因承受打击离世,韩晓婷的心灵亦留下永久创伤。
2. 月季花的刺(职场报复)
十年后,韩晓婷成为上市公司 CEO,而刘涛因当年恶行未受直接惩罚,在社会底层挣扎。当刘涛进入韩晓婷公司求职时,后者展开系统性报复:故意否定工作成果、挑拨其与男友关系、煽动同事孤立,将职场变成新型暴力场域。这一过程不仅是个人恩怨的延续,更折射出权力不对等下的霸凌逻辑。
3. 仙人掌的刺(网络暴力)
在 2050 年的未来设定中,科技高度发达却催生新型暴力。韩晓婷与刘涛晚年因网络舆论卷入离奇死亡事件,幕后黑手通过病毒程序将网络暴力具象化为物理伤害。这一科幻情节放大了现实中 “键盘侠” 的破坏力,警示群体非理性行为的潜在危机。
主题深度与社会映射· · · · · ·· · · · · ·
1. 暴力的代际传递
小说通过韩晓婷从受害者到施害者的转变,揭示暴力如何扭曲人性。校园时期的创伤使她将 “以暴制暴” 视为生存法则,最终陷入复仇循环。这种设定突破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引发对暴力根源的思考。
2. 制度与人性的困境
书中多处呈现制度性失语:学校为声誉掩盖霸凌,警方因权贵干预敷衍调查,职场规则默许权力滥用。这种制度缺位迫使受害者寻求私力救济,凸显法治与道德约束的双重困境。
3. 群体暴力的狂欢化
从校园围观者的哄笑到网络世界的匿名谩骂,小说刻画了暴力的 “传染性”。正如作者在访谈中所言:“围观者的沉默等同于施暴”,这种对群体心理的剖析极具现实针对性。
读后感· · · · · ·· · · · · ·
这本书是前几年买回来一直没有认真去读的,此时翻开来看是因为我的孩子,他从幼儿园走向了小学,我害怕他在学校受到霸凌和伤害,正好手上有这么本书,于是想深入的去了解一下这个社会上一直层业不穷的问题,希望在里面学到看到一些能与孩子分享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知识,于是我花了两个下午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
起初我是带着观望的态度去看的,但不知道看到了多少页后我被拉入故事之中,看到了校园霸凌的恐怖以及带来的一系列连环后果,让我的心沉重起来,或许故事的内容是作者杜撰的但在社会上也一定有着太多雷同的案例,如果此刻你不去关注的问题,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或你的孩子身上,那么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去面对?
书外的我个人是渺小的,但我可以做到不参与网暴,告诫我的孩子不参与校园霸凌,更不要做那个被霸凌的对象,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不能参与任何校霸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好自,我相信总能减少很多关于类似的悲剧发生。
《刺》以文学之笔刺破社会肌理,展现暴力如何在校园、职场、网络等场域蔓延,最终形成伤害的闭环。李尚龙通过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既控诉暴力之恶,亦呼唤人性之光,警示读者:唯有打破沉默、重建信任,方能拔除深埋于社会机体中的 “毒刺”。这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使小说超越类型限制,成为一部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的佳作。李尚龙在签售会偶遇被欺凌学生的经历,成为创作契机。他耗时一年收集 30 余万字素材,融入真实案例,使小说具有强烈的社会纪实性。
书中一些犀利的言语分享· · · · · ·· · · · · ·
1.人和人之间,太远容易冷,太近容易疼。
2.在网上太久,人容易冷血;习惯了仇恨,人容易冷漠。
3.每个坏人,其实都是孩子;每个好人,在没有约束时,也都会变成坏人。
4.文学足够绝望,生活才能充满希望。
5.世界可拍的其实不是冷漠,而不是你在热情时,别人告诉你,你是不对的。
6.法律约束行为,科技抑制人性。
7.暗处的人,永远没有道德限制,道德也限制不了他们。
8.法律提高道德,威慑力控制暴力。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够好好的爱生活,爱自己,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好好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