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上个月,我开始看浙大邢以群老师的《管理概论》课程视频,讲到计划管理一章时,老师说到:
做计划和不做计划,你们会体验到不一样的人生。
浙江大学管理学教授 刑以群
这「不一样的人生」,让我豁然开朗。我认真回望过去生活,发现自己没做过什么计划,就算做了,也从未真正执行,更不用说检查计划是否达成。我习惯被动接收生活塞给我的各种状况,疲于应对,以至麻木应付。
那节视频课让我有一种以前生活都白过了的感觉。相较于几个月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对于人生有了更深理解。那就是要变被动为主动,彻底更新人生面貌。
这听上去只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谁都知道要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但「知道一个道理」不等于「明白一个道理」。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做「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每一个道理,都有它的前世今生,有适用场景,有来龙去脉。套用我在文章《真问题》里的观点,道理其实是最简单的部分,真正重要的是道理背后的东西。
我试图用这篇文字,将我理解的「背后的东西」表达出来。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道理,一个越早明白越好的道理,如果当年高考结束时就有人教会我这个道理,那该多好。
不过现在我也不后悔,朝闻道,夕死可矣,能有机会明白它,就已经很好。
- 02 -
如果把视野扩散到全社会,就能发现一个明显的事实,绝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没努力过,也没主动过,更没主动做过艰难的决定,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的摆布。
……
你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瞬间超越70%的人。
二号头目,公众号:九边怎样向上跨越阶层
我们大多数人生活在社会底层,被生活裹挟,一生奔波,挣扎,最后麻木,任由生活摆布。公众号九边里说,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然而更残酷的是,文章里说的「稍微努力一下」,却是我们大多数人一生最难的事情。被动努力和主动努力是不同的,而掌握主动这件事,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从这个意义上,变被动为主动的高难度,成为社会分层筛选器,而纵观整个人类历史,社会的结构、规则正是这些选出之人构建,甚至可以说,社会的大多数财富,也是他们引领创造。
转变之难,至少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门槛是责任心构建。有一个很贴切的词形容那些成年却无责任心的人,叫做巨婴。我曾看过一本讲男孩如何成长为男人的书,其中关键,就是责任心。远古,一个男孩只有在成长为男人后,才可以出去打猎,因为打猎时,同伴的后背将交由他看护,如果他没有责任心,危急时刻,同伴可能会失去生命,甚至整个打猎队伍都将损失严重。
责任心并非随年龄增长天然获得。在那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个远古时代流传的让男孩获得责任心的传统习俗:在某个月黑风高之夜,部落祭司将熟睡在母亲身边的男孩突然掳走。他和部落里的其他男人戴着恐怖的面具,一边跳着恐怖的舞蹈,一边将惊惧的男孩带往荒郊野地。在那难忘的一夜,被掳之人心中的男孩被杀死,心中的男人在绝望中觉醒成长。
责任心是获得社会认可的资格证,也是实现主动人生转变的基础,但「杀死心中的男孩」并非易事。这个门槛拦下很一大批人,他们懦弱、依赖,遇事只知躲避,不靠谱,难以托付。
第二个门槛是全局观构建。很多分享职场经验的文章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上级分配一个任务,不要拿来就做,而要思考这件事情在单位整体事务中的位置,与其他事务的关系,这样不仅能统筹推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把握领导真正意图,赢得领导赏识,从而实现更快晋升。这其实就是一种全局观思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有很多人,不能说他不努力,但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有一句话叫做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小学时的一篇寓言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个道理。那篇寓言的名字叫做《南辕北辙》。我们费尽心力得到的东西,最后发现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岂不是很尴尬?
有一部分人是懒于思考,于是用所谓的努力麻痹自己;另一部分人也想拥有全局观,奈何视野、格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段时间高考放榜,好多写填报志愿的文章提到学校选择要考虑视野的开拓、格局的提升,这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是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构建属于自己的答案。百样人有百样人生,人生如何变被动为主动,没有标准答案。前面说到的责任心与全局观,只能说是实现转变的准备。真正要达成转变,需要深刻认识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只能由每个人去探索。有多少人临死还不知道自己这一生到底要做什么,为何要走这世上一遭。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十岁才有责任感,四十岁才有全局观,五十岁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圣人竟也如此艰难,何况你我凡夫?
- 03 -
也不必这么悲观。
现实中,我认识的同龄人,有不少很早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在我玩游戏的时候认真看书,在我抢教室后排座位时抢前排座位认真听讲;在我刚工作抱怨待遇低看不到希望时筹款买房,在我成为单位老油条整天摸鱼时刷题考证。
人生差距就是这么慢慢拉大的。但他们的存在至少让我明白,实现主动人生,并非高深莫测,高不可攀。
虽然我给不出具体实现路径,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但我们可以先看看实现后的主动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
我认为至少有三个要点。
第一是真正理解「要事优先」。一件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一件紧急不重要的事情,我们要先做前者。但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的是后者。我在玩游戏时,这点体会得最为深刻。一个游戏道具,有效期只剩下一个小时,我无论如何不要浪费,这一个小时先在游戏里充分利用这个道具。此时我已全然忘了自己应该看书备考。
网络游戏,利用的就是这种人性的弱点,通过巧妙的设置,让人不断产生急迫感,从而将人的注意力和时间牢牢控制在游戏里。
如果我们一时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可以先找出那些对自己真正重要的东西。比如家庭。是先开黑打一把游戏,还是先打个电话给老爸老妈?队友们等着你上线,看上去很紧急,但你已经几周没给家里去电话。如果你认为打电话可以放到下次,那么也许下次又是几周之后。
第二是真正理解「计划」。被动人生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做计划。不是不想做计划,而是做了跟没做一样,索性不做。
要事优先,是做计划的一个重要原则。此外还应理解计划是实现主动的一个手段,而非主动本身。要在计划中设置例外情况安排,也要允许计划修正。因为计划只是针对预想情况作出部署,当预想情况与现实不符时,例外情况安排可以防止手足无措,而计划修正可以确保计划继续执行。
第三是真正理解「道理是相通的」。从本文一路看下来,可以看到不少道理,比如「杀死心中的男孩」,又如「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还有「道理是最简单的部分,重要的是道理背后的东西」,以及「要事优先」等等。它们指向一个共同的道理,就是「要变被动人生为主动人生」。这说明道理是相通的。
另一方面,这世间的道理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正着说,反着说都成立。有人建议「站的高看得远」,也有人告诫「爬得高,摔的狠」;有人劝导「浪子回头金不换」,也有人奉劝「好马不吃回头草」;有人奉行「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也有人看重「细节决定成败」。
这相通与相背,是「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之间的区别,也是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区别。突破道理充满矛盾与困惑的表层,抓住其相连相通的本质,融会运用,助力实现既定计划与目标,做到这点的前提是突破被动人生,转为主动人生。实现转变后,一切道理都将为你所用。所以,我前文说这个道理「越早明白越好」,并不是一种修辞。
- 04 -
啰嗦了这么多,最后分享对于自己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中引用的《新乔布斯、禅与投资》里愿力的更深理解。
这篇文章中作者讲到乔布斯的四种力:愿力、专注力、洞察力和创新力。我原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专注力,现在认为不能说哪种力最重要,但把愿力摆在第一位,是有特殊含义的。
传言乔布斯具有现实扭曲立场,他说的话,让人感到分外有说服力,有他在的时候,身边的人做起事来不自觉卖力几分。这个现实扭曲立场,很大程度上就是愿力的作用。
我理解愿力,是在完成主动人生转变后慢慢获得的一种力量,表现出想要实现某个长远目标的强力愿望,极具感染力,于是才呈现所谓的现实扭曲立场。在现实中,我们也能在身边见识到这样的人物,比如觉得某人特别有气场。
其实愿力,也就是佛家讲的发愿。佛家那一套,布施-持戒-禅定-智慧。我很早以前曾在一篇博客写到:「布施是发心,或者说发愿。表示一种选择,选择不再浑浑噩噩,不随波逐流。」
长久以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如此强调「空」的佛学,又很重视「发愿」。发愿不是一种强求吗?不和「万法皆空」矛盾吗?现在我逐渐明白了一些,空,与发愿,不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我写博客时已知道,发愿是一种人生态度。现在,我更是知道,发愿也是一种人生方法论,不仅表明态度,而且计算代价,主动出击。
另一个与之对应的,是「顺其自然」的概念。对于被动的人来说,顺其自然不过是得过且过的一种好听点的说法。道家推崇顺其自然,那么道家是被动的吗?顺其自然,是顺应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而不是说遇到困难挫折就放弃抵抗,随波逐流。顺其自然之后,接着的是顺势而为。
所在,在最后,我想说注重休息,将休息纳入计划之中。因为休息是我们达成目标的必要因素,也是持续主动人生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