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和法治

《大学》读到治国,听起来就很像是夸夸其谈,毕竟国君只有一个,放在21世纪的现代化政治背景中更显得不切实际,儒家这一套东西,怕是过时了吧?

农夫总以为皇帝家用金锄头,不了解一件事就妄加揣测是人性的必然,哪怕明白这个道理,我还是忍不住想说两句。

儒家理念上承三皇五帝时代,又被中华民族实践了两千多年,诚然少了点时代性的加持,也不会影响这份智慧的光芒。

从《大学》成书的那一天开始,“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不合适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封建时代读书人对“齐治平”的态度可能想今天小白领对PPT教程的态度类似,实在有违儒家本意。在我看来,齐治平是圣人留下的案例题,学好案例,回到生活中才能做好应用题。修身之后,齐治平无非是把自己的修为推行于更大的范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样的道理,道理这种终极思辨的产物,没有最佳适用范围,只有更大的应用范围,只看个人用不用得起。所谓更大的范围,多一个人就是更大的范围,多一个物件也算,多经历一件事情也算,人的格局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变得宏大的。

“治国篇”让我想到礼治和法治这两件事,孔子重礼但没有机会从政实践,秦以法治强国,看起来似乎是礼治弱于法治;回到每个人的生活中,法治能发挥的作用有限,有点啥事儿还是亲朋相助,这样看来似乎礼治更为重要。要我说,这种把礼和法割裂且对立来看的观点本身就是极大的错误,错误源自对人类社会的误解。

人与人相交流,形成社会,当中有货币、制度、技术等等外缘力,本质离不开“人与人”,你若被人欺负了,定然是不会开心,总要做点啥,不管是报复回去还是发泄一下,就和其他人又连上了线,生活中一件件小事就这样把人和人联成了社会。日久见人心,相处得久了,傻瓜也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身边的“人与人”,如果把这个社会当成一个数据库,数据之中逐渐会分析出一些结论,比如与人友善总比对谁都凶巴巴得好,比如与人合作的时候权责利要对等。

数据库的结论是恒久且稳定产出,有些人读得懂,便可以把这些结论化为己用,或法或礼,都是一层外衣,供其他读不懂的人可以参与讨论。换言之,这些结论都是社会运转中“秩序性”的凝练,是一套能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的密码。

至于如何解读密码,《大学》教了格致诚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到武侠江湖主编冷眼观史新发的文章《妙手著文何处去?武侠江湖专题全攻略乃必备锦囊》,这才知道还有一个“勇气咖”的专...
    福二姨阅读 1,937评论 15 12
  • 3月12日为观众奉献无数经典作品的琼瑶在脸书上发布了一封信写给儿子儿媳的公开信,交代自己的身后事。一时之间引发很多...
    叶之声阅读 2,571评论 4 9
  • 梦里喜闻尘随马 梦醒方知身是客 梦寻伊人再相逢 梦回又恐物已非
    八分列衣阅读 1,52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