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By Winifred)
收到俱乐部小伙伴的微信,告知我们本周活动的主题是Dream City,并问我们,what is your dream city?
看似只需要回答一个城市的名字,然而又不简单。
我的大脑开始飞速运转,将我去过的城市一一扫描。
我走过很多城市,按时间长短排序的话,应该是北京,保定,德拉敦。
我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在北京读书。现在回想起来,一开始对这座城市是有恐惧的,因为这里没有我相熟的小伙伴。好在小时候适应能力很强,没多久便和学校的同班同学熟络起来。我很快就融入了这座城市,学会称呼长辈为“您”,去街里玩耍,学会了说“我去当街了”,听懂了什么叫“一顺边”。
随着年龄增长,我的活动范围不仅仅是家附近的胡同,我妈开始带我出去游玩,公园、书店、博物馆等等。时间在走,变化却从来没有停过。我对这座城市越来越熟悉,可以独自去这座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当我抵达这座城市时,内心是一种踏实感,因为家人在这里。但你问我,北京是你的梦想城市吗?
我并不觉得,虽然北京对我来说,意味着可能、先进、港湾。
后来去了保定。保定是河北省的一座历史小城市,我在这里度过了我大学的四年时光。从大一的懵懂到大四的成熟,这座城市见证了我的成长,脑海中酸甜苦辣的记忆都与它密不可分。虽然我在保定经常走动的区域并不多,仅限于学校和常去吃饭、逛街的几个地方,但我还是能够从坐公交的间隙、排队时的等待、以及逛街时的瞬间窥到这座城市的面貌,它是一座慢城市,或者说是一座适合生活的城市,你随时可以看见生活呈现在你眼前。
承载着我大学四年的美好记忆的保定,它内敛、踏实,太过于生活化的城市给人温水煮青蛙的感觉,我不想做那只青蛙。
再来就是德拉敦,它是印度北阿肯德邦的首府,我曾经在Graphic Era Hill University实习过三个多月,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三个多月。
它是一座小城市,天蓝云白,我住在学校的guest apartment,窗外的草坪有各种不同的树和花草,时不时地还会有猴子进我房间偷水果吃。街上经常见到悠然自得的牛,在草地打滚儿的猪和小野狗。当地人也很友好,有专门的管家R来做饭,偶尔我会在厨房做些中餐吃,R也会在旁边看着,等我请他品尝时,他咧开嘴不好意思的笑着摆手,在我一再坚持下,他会拿一点吃。每次去商店买一些用具和食物时,店员小哥会给我推荐。
其实对一座城市是否有好感取决于在这里是否有愉快的经历。我在德拉敦的三个月很快乐,每天上午、下午各上一次课,和学生们的关系很好,也会约着一起出去玩儿。迪瓦里节日时,学生邀请我到他家与他的家人一起过节,这个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我和他的爸爸妈妈聊天,聊香港,他的妈妈带我们一起做祈福的仪式。我还和学生一起去恒河漂流,这些都是很美好的回忆。
可是,这些美好也没有让我再回到德拉敦生活的冲动。
这是三个我生活的比较久的城市,但并不是我的梦想城市。
由于爱旅行,我也走过了不少其他城市,哈尔滨,包头,西宁,敦煌,张掖,西安,太原,苏州,杭州,上海,武汉,凤凰古城等等,停留时间少则一天,多则一周。
我记得在每一座城市发生的故事,我记得每一座城市带给我的感动,但是我并没有想着重新回到哪个城市度过我的余生。
是这些城市不够好吗?
我想起在每个城市经历的一个个瞬间。
我记得在平遥古城的城墙上,享受着春风,任头发肆意飞舞。
我记得在祁连雪山上,体验着雨雪交加,任心脏怦怦跳动。
我记得在德夯苗寨,看着满目的绿色,任脚下生风,走遍苗寨每一个角落。
我期待的是一个个瞬间,那些带给我内心美好体验、让我感动的瞬间。在每一个城市,都有关于“瞬间”的收获,我梦想的不是城市,而是那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我记得之前看过的一个帖子,大意是在北京,有哪些故事打动你?
“可以赶最后一班地铁或公交,没有其他人。”
“在火车站听到的不是“让让”而是“劳驾”
“每次从地铁出来的时候,迎面来自地铁的风和人海就觉得这是座希望之城,具备了很多可能性。”
……
这些人难道不知道北京的环境不好吗?难道不知道在北京生活成本很大吗?难道不想让下一代生活的更好一些吗?
他们都知道,但他们更记得那些渺小、真实的瞬间。
没有人会拒绝乌托邦。
然而在现实生活还没有乌托邦的时候,不妨细细地想,手上正在做的,眼前正在看的,耳朵正在听到,内心正在感受着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瞬间,是不是也是你内心的期待呢?
感受活在当下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