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家第一次看了奥斯卡大片《沉默的羔羊》,本来惊悚劝退的我,因为久闻大名,最终还是选择了挑战自我,看完之后果然名如其实。
我没有足够的水平去从电影赏析的角度去谈论这部电影多么精彩绝伦,只能从内容的角度,结合我最近在了解的一些其他知识,讲一讲我对童年的感触。
在影片当中,有童年创伤的一共有3个人,也是故事集中的3个人。第一个人是女主,因为小的时候无法解救羔羊,被农场主送进孤儿院,所以立下志向,以后要获得地位和权势,所以她拼尽全力去争取自己的机会;第二个人是水牛比利,因为小的时候被母亲虐待,导致他以为女性就意味着权利,有着无法言说的变装癖,想通过用女性皮肤做衣服,达到自己变为女人,变为权力者的幻想;第三个人是食人者汉尼拔,因为小的时候目睹妹妹被杀被食,导致了之后的一系列食人行为。童年的经历是如此深远的影响着一个人,让我们在对犯罪深恶痛绝中,又保留了一丝怜悯。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在各种心理学流派中都有所解读。因为工作原因,最近稍微了解了一些人格心理学的内容。母亲和儿童的关系决定了孩子的依恋类型,孩童的依恋类型主要有3种,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这3种依恋类型深远地影响着孩子和社会中所有人的沟通方式。焦虑型的女生,可能无法忍受男友晚了几分钟回微信信息;回避型的男生,可能无法处理和女友吵架的情况,只能选择逃避。这些刻板却常见的场景都是和一个人在年幼时和母亲(主要照看者)的关系有关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中强调出生顺序,因为一个孩子的出生顺序,会影响父母对他的期望,从而反馈到对他的态度,进而导致了一个人的人格。阿德勒还有一句话非常有名: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还有很多和原生家庭有关的理论就不在此详述了。
虽然现在还没有养育子女,但是越了解儿童教育,就越觉得这是一门非常非常高深的学问。你是一个孩子的全部,你给予他生命,你给他注入灵魂,这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不是你的傀儡,希望你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希望你和孩子都能因为在一起的时光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