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1.正在流失的方言
4.18日我回一趟老家,只为了带自己相恋2年半的男友回家给父母相看下。在机场听着浓浓的陕西话,让我倍感亲切,知道自己真的是回到大陕西了。
带他去西安市里逛街的时候,很多人说的都是方言,廖先生(男友)因为听不懂我们当地的方言而觉得沟通有障碍,我在一旁给他充当翻译。翻译的途中,突然意识到很多话我听得懂,但却再也说不出口了,手忙脚乱地也没法用普通话去解释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廖先生甚至调侃道:你到底是不是陕西人,怎么就解释不清楚呢?
我有近4年没有在陕西生活了,上大学之前一直说的是我们当地的方言,来到北京后,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大家语言都不同,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通过近四年的生活,我的普通话说的很流利,几乎是没有口音了,可是去慢慢地丢失了方言。
2家乡话和家乡美食组成了乡愁
我们陕西有一种比较出名的面食,相信很多吃过陕西面的都知道叫“biangbiang面”,也称裤带面。 “biang”这个字,不是图案,而是文字。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文化味浓,这个字确切字型正规字典里查不到,辞海里也没有,外地人更不认识。
这个字的写法有个口诀:一点飞上天, 黄河两头弯,八字大张口 ,言字中间走, 左一扭,右一扭, 你一长,我一长, 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 一个小勾挂麻糖 ,坐个车子回咸阳。
在北京生活这么久,我找了很多陕西面馆,但是很难找到正宗的。那种家乡的口味很难再吃到,每次想起,就有种快要流口水的感觉。曾经也和朋友尝试着去做,可是还是以失败而终,或许在我们这代这种面食的做法也失传了。
这个字除了在陕西以外其他地方很难见到,我不知道和我一样在外漂泊的陕西人 ,还会不会写这个字?看到它的第一时间会不会叫出名字来?家乡的美食能勾动我们的乡愁,乡音却能勾起我们的美好往事,让我们走到哪里也不忘自己的根。
3.方言流失的同时,也有人在为此默默努力
现在和以前的高中同学、大学同学聊天时,大家都开始不用方言语音了,基本都是普通话。刚开始我还不习惯,坚持用方言和他们语音对话,但是后来慢慢发现只有我一个人如此,与其这么另类,还不如加入大环境吧!后来我们的语音都是普通话,方言再也没有出现在我们的语音之中。
尽管如此,偶尔看一些方言版的作品,比如《还珠格格》、《猫和老鼠》等,听到后会开怀大笑,觉得怎么这么有才。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唱作人老钱用陕西方言演唱的蓝调风格歌曲《今天我疯了》。周华健很认同他的“调调”,“有很多用普通话唱的歌都想要去唱蓝调,但始终没有办法把这两个东西结合在一起。没想到非常草根的方言和蓝调在一块儿的时候,化学效应就有了。”玄乐队的《西安爱情故事》荣获华语金曲奖方言提名,才发现方言竟然那么美,也那么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4.汪涵:没有乡音就没有乡愁
2015年,湖南著名主持人汪涵发起方言调查“響應”计划,自己掏腰包,出资五百万元资助调查湘方言。这是社会力量参与语言资源保护的开端,因而汪涵的这一举动受到广泛关注。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汪涵为何出“巨资”从事一个方言调查这样的冷门项目?
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这样说道:方言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它消亡的速度令我们很惊。所有中国人一直都有老乡情结,而这份情结中唯一凝结的点就是方言。取名为“響應”计划,因为“响”在繁体字中就是乡和音的结合,乡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有一位学者说过,没有了乡音,我们用什么去排遣乡愁?
在工作中运用方言,会发现方言的魅力。通过读书又知道方言背后文化信息是如此浓郁。每一种方言都是一个知识体系。消亡一种方言就是消亡一种知识体系。越来越少的孩子能说地道的家乡话,都变成了只会说普通话的普通人。
5.我们普通人能为方言做些什么
如果我们都忘却了方言是我们最初始的语言,我们忘却了最初的话语,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也许大环境让我们要用普通话去和他人交流,但是方言却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是一种文化,一种代代相传的信念。现在它却慢慢地流逝,而我们却没能为力的看着它的流逝。
如果某一天我不再回到陕西生活,我不再说方言,我不再将这种文化传递给我的孩子,那么陕西方言到我这块就终结了。
我不知道所有在外省打拼的他人是否如此,是否也和我一样在纠结方言这点事。
虽然我们没有大明星的号召力,没有歌手写词人小品人的才华,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学习外语学习普通话更标准的同时,也可以做到下面这几点:
1.和恋人朋友之间多交流彼此家乡的方言,讨论一下有哪些方言的词语是无法用普通话代替的;
2.有了孩子的家庭,可以除了教孩子英语普通话的同时,也要常用方言和TA交流,等中国强大以后,别人来这里留学还要学习我们的各种语言,感受到我们的方言魅力。
3.同学聚会的时候,尽量地说方言,或许还能找到我们儿时更多美好的回忆。
4.去图书馆,书店买书时多关注讲方言的书,写作爱好者多记录自己家乡的方言。
不管怎样,请不要忘记曾经我们年少的那些方言,那些带给我们愉快童年的语言,那些我们生命的源泉。
希望最后那点乡音不要在我们这代人嘴里失传,而是世世代代相传下去,在文化长河上渊源长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