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这本书,每每上完课都想静静地一个人钻研它,感觉每个生命都很神奇。
这本书共8章,㈠4个孩子的敏感期故事㈡0岁~2岁半㈢2岁半~3岁㈣3岁~4岁㈤4岁~5岁㈥5岁~6岁㈦6岁以上㈧孩子应该怎样学习,目前只读到第二章完,接下来分享下我的读书感悟。
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婴儿从一开始就被社会以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着优胜劣汰,而这主要取决于父母的知与不知。
其中最常见的是关于用手的敏感期。在孩子出生四十几天,我们会发现婴儿总是抬起手臂使劲往嘴边送,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成功,就会懊恼地“哼哼”着,这时候应该稍微支持一下孩子,帮他把手送到口里,不然他会有挫败感,当你帮他完成这个任务,他立刻高兴得手舞足蹈。这是婴儿在“工作”。对于一个3个月的婴儿来说,他能用口首先是为了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其次,他使用口来认识的先是他自身,他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他通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解放出来,最后他才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
儿童是用手来思考的,手的自由的使用不仅表达了儿童的思维,也表达了儿童思考的过程,禁止了儿童手的活动,就相当于禁止了儿童的思考。从头的转动到努力把手往上举再到可以顺势抓起一个东西塞进嘴里等一类型的动作,再到抓东西从一把抓到两指抓,抓细小的东西,见方就按,见圆就拧,里边的倒出来,外边的塞进去,把东西从一边运到另一边,这些都是必须的训练,用手来表达他的想法。对孩子来说,动手的能力是很重要的,很多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这两年中,在孩子每一个动手的环节中,都会有一种想要制止的冲动,但每一次抑制住自己的冲动,都可以保护孩子成长的过程。
走,换个角度看世界
当走的敏感期出现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能观察到孩子对走的钟爱。孩子喜欢不停地走,甚至可以走好几里路那么远,但孩子的走和成人的走是完全不同的,成人是为了目的而走,而孩子是为了学习走而走,为了建立自己的存在而走。一旦孩子学会了走路,大约2岁左右时,他就不想自己走路,是因为他的“走的敏感期”过去了。
在书中有个小孩叫策策,他的故事案例是惊人的变化着,这是因为策策的父母在孩子还没出生前就接受了爱与自由的幼儿教育培训。父母精心准备的结果,就是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有了足够的了解,并因此具备了科学的、高水平的爱孩子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心目中接纳新生命的理想状态。
还有就是空间的敏感期
空间的敏感期可能给家长造成的危机感比较大,狠多妈妈因为害怕,不许孩子趴在桌子上,不许从窗户上往下跳,不许孩子钻到一个小地方……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国际上就有一个“视崖实验”:儿童在玻璃板上爬行,但凡看到玻璃板下边有一个在视觉上表现出低洼的部分都不会爬过去。这证明儿童对环境的把握是有天然的自卫意识的。我们可以跟在孩子几米以外保护他,而不是没完没了地唠叨,不要设置那么多的限制,不要在孩子刚有点不平衡的时候就把手支上去扶住。妈妈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不要把这种危险“说”给孩子,这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危机感,破坏儿童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同时也丧失了探索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