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过维基百科阅读作者的轶事。
2. 对于任何事而言,首先沉迷于该对象,都可称为“高明的开局”。
3. 如果对于原文本身不感兴趣,不妨暂时脱离书本或资料本身,试着将感兴趣的对象换作作者本人。
4. 可以试着将感兴趣的对象从原文转移到人物、主题等周边事物上。
5. 声音承载着那个人的感情、性格、迄今为止积累起来的经验等信息。
6. 先从声音入手,然后边重现作者形象,边读书。
7. 利用播客,耳听心记。
8. 人类在任何地方都能学习,只要还有求知心。
9. 书读累了不妨看看TED,激发“内在动机”。
10. 在热情陷入低潮的疲劳期,观看TED能够重启“求知兴奋”。
11. 通过互联网与作者对话,“力争做第一读者”。
12. 有很多著名作家开通了自己的微博,所以评论、转发其文章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13. 事先把握作者的读书履历和人际关系。
14. 社交媒体才是窥探作者本人当前心境和本性的最佳工具。
15. 若能从中看出作者的读书履历和人脉,阅读其文章时的理解度就会变得全然不同。
16. 了解作者受过谁的影响,正在以什么方式阅读什么书。
17. 对作者本人的出身、生活哲学、所受影响的书籍或人物有所了解,才能把握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质感。
18. 提前通过采访报道获知大概“结论”。
19. 标题是关键词,它是加速理解报纸内部隐藏信息的装置。
20. 通过报纸、杂志、互联网等浏览其作者的采访报道,事先把握关键词。
21. 读者是出于自身的需求或目的而去读书的,容易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解释。
22. 用实地的疑问去撬开书本,才是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假设检验。
23. 集中精力做自己不擅长或不情愿的事情时,若能通过其他事情分散畏惧意识,痛苦就会减半。
24. 总是在同一时间淡然地完成训练项目,在比赛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专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