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却需要适当的仪式感

和Jessie是未曾谋面的。却在初次见面时仿佛是早已熟知的老友,自然轻松。

大学时候一直想要参加香港MaD聚会,却两年都因为各种原因阴差阳错的错过。不过也因此认识了不少MaDee们,一直保持着联络,而Jessie就是其中一个,时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她插画的新作品。

周六下午,我们约在中环准备一起参观PMQ元创方。就在那个斜坡上下的地段,因为微信地图的错误指示,Jessie几乎绕围着区域环绕了一大圈,不过好在总算碰面了。

一杯咖啡的时间里,话题的开端自然是从MaD开始引入。Make a Difference创不同是一个每年在香港举办为期三天活动年会,通过讲座、工作坊等方式与1200位来自亚洲及其他地区的青年创意者们碰撞、讨论。而MaDee则是指代参加过MaD年会的伙伴。记得当年北京MaDee的聚会上,大家就曾讨论过MaD到底是什么,归根结底,MaD本身重视的更在乎概念的传达,创变的精神的传递。正如我和Jessie所谈及的,改变自身的渴望,不断尝试发现自己真正所热爱的、擅长的东西,同时有机会再向外延伸,让周围更多的事物被卷入其中。

参加MaD大会是一种形式的存在,它汇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参加者本身就早已达成一种认知共识从而容易成为好朋友。而我作为一个并没有实质参与过年会却能够和Jessie初次见面就聊得投机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本身有共识的存在。包括都希望有机会不断尝试和挑战,喜欢一切有创造性的事物,分享在不同城市的生活体验获得的结论。这一切并不囿于参加年会的形式,而是包括更多有类似想法的群体。

交谈后我们便总结出标题这前半句:生活不需要刻意的形式。

我们不需要为了刻意追求形式而去做什么,最重要的是你如今的模样、你真正想要的、和你愿意成为的决定你的行为。过分追求形式的刻意,往往会成为一种累赘和负担,为了表面而放弃本质会丧失行为意义。

而这后半句“却需要偶尔的仪式感”则是我临时补充的。“不需要刻意的形式”不代表完全放弃一切形式存在的正式感,偶尔的仪式感更能增添生活的重量与质感。当然,每个人对仪式感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我而言,哪怕是这次和这群曾谋面的MaDee小伙伴的聚会,也可以算为其中一种。用这篇文字记录这件小事带来的体会,对我来说也可以称得上小小仪式感的事情。又比如,每年我和闺蜜在彼此生日时除了礼物一定还要附上给对方的手写信件;去外地旅游的我一定要给朋友寄出手写的明信片等等。它们可以是安静、私人的瞬间,让我足够记住每个生活的细节,却无形中为我的生活增加了重量。

未来的日子里,希望有机会还能和这群小伙伴们相聚,不管是在香港、杭州还是深圳,不需要刻意的形式刻意,小小仪式感的相坐,就足够欢喜。

具有仪式感的下午茶.jpeg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祛湿! 祛湿! 祛湿! 一到夏天半个中国都在想着怎么才能祛湿,体内有湿的人确实非常多,但并不是每个人的情况都一样,...
    孙蛋蛋阅读 1,269评论 3 13
  • 2017.6第十篇 星期六 晴 今天还得上班,临走时嘱咐儿子上午好好写作业,快考试了,自己多用功点,我不可...
    鑫隆妈妈阅读 184评论 0 0
  • 小的时候上学老师总是说你比不过我 我也躲在角落里偷偷笑过 冲出教室福利社赊最爱的福满多 结果烂账全都是你给的 淀粉...
    等禾一阅读 300评论 5 3
  • 一句话:Google Home的完成度高,和市面上现有的产品比较来说没有明显的短板,在某些特性上也有让人眼前一亮的...
    晓樵阅读 737评论 0 1
  • node主要应用场景是在大前端,阿里的思路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必须要注意,绝对不能让node做太多的业务逻辑,他只适...
    秋枫残红阅读 844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