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最不缺的就是焦虑。
18岁之前,九年义务教育加上运气,来到一个不错的学校,似乎每个人的人生规划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考上一所父母期望的好的大学。你学习一般,自习不规律,考试靠突击,自诩智商不低,离优秀却总有差距。你家境一般,父母普通,一个月一千生活费,没事还能下下馆子,咬咬牙才能买一件中意的衣服。你长相一般,不算美丽也不算英俊,但与人擦肩而过不会多留意你一眼。总之,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18岁以后,你觉得其实能上更好的大学。于是,你立志学习,但只坚持了一星期。你抱怨别人是“富二代”,立志当”富二代“他爸,但只坚持了一星期。你不甘心没有特长,买吉他,买书,买画笔,但你只坚持了一星期。你懊恼,去找了很多“成功人士的经验”,番茄工作法,康奈尔笔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记忆法,但你只坚持了一星期。当看到优秀的作品时,你觉得我也可以,但这次甚至连开头都没有,甚至心生畏惧——我本就追求普普通通。
那么,请允许我猜测一下你的未来—— 在大四将要结束时,你考研落榜。你风风火火的参加校园招聘会,很多公司你都看不上,嫌他们不是体制内单位、平台窄、规模小,直到毕业,你还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可是,你没有优秀的实习经历,没有扎实的项目经历,没有获得大的奖项,你甚至觉得简历一无所写。现实很残酷,至此,你信了。 现在的你喜欢刷微博,你会全力支持那些你赞同的观点,你会激励否定那些你反对的观点。你爱憎分明,看起来很有正义感。你觉得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应该敢于说出自己的心声。你可能从来不会去想一个问题:你的观点,来自哪里?其实,它们绝大部分来自网络,它们已经蚕食了你的判断力。
以上内容的作者不知道来自何方,但字字都划在我的脑海——我最终会变成我最讨厌的人!但转念一想,这似乎也是在贩卖焦虑,和房价上涨,考研人数猛增都一样。因为它让你觉得事情是这样,周围都认为是这样的。我们不会去否认你手里拿的东西是手机。手机换个名字,你也知道是什么玩意儿。但认识不是这样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至此,我去搜索“如何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得到的只是百无聊赖的答案。兴许又会激励我奋斗一段时间呢!但问题根本我认为不在于此,而在于认识。鉴往知来,我不知道学那么多知识有什么用,难道用函数买菜?知道细胞里有啥东西能当饭吃?我归结于认识不足,这些知识是通识教育,相当于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病毒来了我能理解防治措施,做生意我能衡量收支。但通识教育并没有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当踏入社会,日新月异,你的通识教育跟不上之后,你会觉得我就是咸鱼。
认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想要弥补这些缺失的教育,我深知以我的水平无异于杯水车薪。但人们往往看重一天能干多少事,而忽略一年能有多少收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如果我做的能让我多少看明白这个世界,我也不会如此迷茫,至少有前进的方向。
具体一点来说,我了解细菌,病毒,真菌,人体免疫方式,我不会去抢板蓝根。但我学理工科,对人文实在太缺乏了,我对红十字会“工作失误”完全没有认识。单单批判这样的行为而不清楚背后是什么,我唯一的方法就只有对比各家媒体给出的报道,被动相信一些内容。这和抢板蓝根,抢食用盐,抢口罩并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一些哲学史开始,了解人类是怎么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进而理解现代社会。哲学是现代科学的源头,来自人类本身的思考。我会能力所及总结归纳,从哲学开始,了解现代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科学,进而形成对世界的再次认识,找到想要的东西,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