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最近总说自己“躺平了”,语气里没有摆烂的颓丧,反倒带着点卸下重担的轻松。我忽然发现,如今我们说的“躺平”,早不是放弃努力的代名词,更像一种高情商的生活智慧——不跟自己较劲,不被外界推着跑,在拥挤的世界里,给自己留一块喘口气的余地。
这让我想起前同事小林。去年她在项目里拼到连续半个月熬夜,方案改了八版还是没通过,最后抱着电脑在工位上哭了。后来她突然换了状态:到点下班不再硬熬,周末去公园练瑜伽、学插花,项目里不再抢着做“全能选手”,只专注自己擅长的部分。起初大家以为她要“摆烂”,可没过多久,她提交的方案反而更精准,整个人的状态也柔和了许多。她笑着说:“以前总怕‘不够好’,逼自己跟别人比进度,后来才懂,偶尔‘躺平’不是偷懒,是给脑子腾点空,不然弦绷太紧要断的。”
确实,我们太习惯被“加油”“冲刺”的声音包围,好像停下来就是懈怠,慢一步就是落后。可生活不是马拉松,不需要时刻保持冲刺的姿态。所谓“躺平”,不过是在认清“自己能力有限、精力有限”后,选择的一种清醒——不勉强自己做超出能力的事,不因为别人的节奏打乱自己的步伐,在疲惫时允许自己歇一歇,在迷茫时允许自己慢一点。
这从来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高情商的自我关照。就像给手机充电,暂时的“关机休息”,是为了之后能更稳地“开机运行”。懂得适时“躺平”的人,不是放弃了对生活的期待,而是更懂如何好好对待自己——不跟自己内耗,不跟生活硬刚,在张弛有度里,把日子过成自己舒服的样子。
原来最好的生活态度,从不是一路狂奔,而是既能努力向前,也敢偶尔“躺平”。毕竟,懂得照顾自己的人,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