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比一次淡定,但内心情感更深受触动,而不是情绪。
暑假的生活没有去年暑假那么独特、那么匆忙、那么激情澎湃。
那是因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是更多了,而是更深了。去年一周的北大旅宿生活,留下了那篇文章,此后的影响如蝴蝶扇翅,引发一系列意想不到的效应,在我本来平静封闭的生活圈里掀起一阵阵狂风巨浪。
此后与北大相关的人挨着个儿进入我的生活,与北大相关的事也慢慢夺入我的眼球,本来只是一周的旅行,却改变了以后整个人生目标。在此之前从没想过与北大有任何联系,那只是别人口里的高等学府而已,与我无关,就算不存在,我的生活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今年暑假得到了夏令营的机会再次来北大,依然带着相机,但对那些景已不再那么渴望留下,围着未名湖跑步,在学院图书馆自习,到食堂排队,甚至觉得自己就是北大的人,以至于夏令营后留在了学校学习,此刻再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心情波动,就跟在自己学校复习一样,朝七晚十。我想要是以后真来读了我也是过这样的普通生活。
一切都是那么淡,淡淡的,就像学姐说的发现自己就是一根韭菜,自己吸取周围的土壤,沐浴偶尔普照下来的阳光,凭老天给予的雨露,尽力长,就好了。一根韭菜是长不成大树的,你不会形成一大片树荫,给予路人多大的阴凉环境,但你依然可以向上,而不是萎蔫。
昨晚去了地坛公园,这个地方对于我来说是栖居着史铁生思想的地方。他的轮椅在地坛公园每一条路上留下过轱辘印,他的身影在每一颗树下停留过,他的呼吸在每一平米空气中发散过。他“向死而生”的哲学思想就诞生于此。好久没有重读过他的文章了,但他的思想,他“在悬崖边行走”的语句依然在脑中浮现。
转转悠悠才到了地坛公园,没有标示牌,没有雕塑,没有大广场,唯一有所设计的就是已经生锈的喷泉池。但有一种氛围是我从未感受到的。肚子拉二胡的老爷爷、蜷缩着睡觉的男士、专心联系吉他少年、隐藏在树丛里的老年乐队。他们都各自发出并不算是作品的乐曲,但每种声音都像是一种娓娓道来,在公园的不同角落发声,却营造出出奇安静的街角公园。
看史铁生的时候是我思想开始萌芽的时候,也是我首次迎来生命乌云笼罩的时候,世事无常是那个时候最大的感慨。
已经好久不看小说了,因为从去年开始就发觉自己真实的生活更能引起情绪的波荡起伏,自己的生活也不需要小说来调味,周边发生的真实故事一样情节曲折。
那些曲折,让你不断感叹世界之大,生活之异。
哥哥的大学同学,不喜欢大学专业,成绩不好只能保研到清华数学专业,还是不喜欢,选择了出家,打了一个只有一个住祠的寺庙,这个住祠堂还是一个海归。两个高级知识分子的寺庙,有着国家丰厚的补助。但没过多久,他回到了北京,因为发现住祠性取向有问题,总骚扰他。回到北京后,他就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
听到这个故事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但学姐的生活一样,是我从未接触过的,也从没在文章里看到过
本科直接读了博士生,在国际邮轮上接受了清华男朋友求婚,却还是苦恼以后怎么在北京生存。
而他的男朋友,从来就不是学霸类的,想睡就睡,想玩就玩,从小玩游戏也没人管,初中歌唱比赛加分才到了重点高中,高中计算机竞赛加分菜到了一流大学,大学转每年转一个专业,平时就喝喝咖啡,品品红酒。
他们的一见钟情,他们的相处都是那么随缘。
越来越觉得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我没办法去寻找科学,理想的解释的。
这最后几天跟他们的交流有一个点让我要刻入自己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所谓的公平只是整理者对于失败者的安慰。
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整个人类都会止步不前。这是所有生物的本性。保证物种的延续性。
就说教育,北京从来就被说是占据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北京几个区的教育资源的差异就是可以考上几百个清北和考上几个清北的差异。一些政策一些指标外人是不知道的。
而从小接受的教育就开始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到成年时,是无法赶上的。
最后形成北京折叠所描述的阶级社会都不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阶级分层已经不是猜测,而是未来的必然。北京最新的城市规划,最新的积分制度,调节人口比例,高积分落户。
讲求公平的社会将这种差距变成了政策,摆在明面上是要形成另外一种形态的公平——公平竞争。让人直面人与人分明的阶层排名。
已经好久没写东西了,现在在火车上,情不自禁写下这些直言片语。也许明年会看会觉得此刻的自己依然很幼稚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