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每个人而言,
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
找到自我。
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
全心全意,
永不停息。
和C先生微信聊着聊着扯到了写作的话题。
“你的文章不是我喜欢的文章,我喜欢的文章是非常华丽的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连一个典故都没用,一个好的句法都没有,我认为那不是一篇好的文章。”
我能想象出C先生说这话时的表情,这表情大抵就跟我们在逛家电市场他说这话的表情一模一样。“烟机要买就买Siemens的,热水器要用就用Siemens的,开关也要换成Siemens的!”
Anyway,简而言之,怎么装逼怎么来!
可写文章和挑家具家电是一回事儿么?
讲真,我从不认为我写的东西是好文章。但,也从不认为一篇依靠华丽辞藻堆砌的文字是篇好著作。
典故,好句法,似乎我读初中的时候,写作老师也会这样要求。
没错,在我的文字中从来就很少出现好的典故,好的句法,甚至好的成语应用。因为,我一直的观点是,好的文章就是用最朴实的文字,最简单的写法,人人都能看懂看明白的方式,传达出某些引起共鸣的情感,而不在乎是不是引经据典。
“既然不能达到华丽,既然要用朴实的文字,那为什么不用最朴实的行动去证明呢?”
我就在想,我包括很多和我一样在写的写作者们,我们有讲过写文字是要去证明什么吗?我想,很多人写东西并不是为了要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而写,而是单纯这样记录,当然,部分人或者这样写着写着就成名了,但绝大部分只是为记录自己为剖析自己而写,并非为了证明些什么而写。这是个充分不必要条件。
社会本就过于功利,倘若文字再功利,心中何存诗和远方?
当然,除了记录,文字更大的作用在于对自我的解构。我不大爱写虚无缥缈的东西,大抵是因为自身想象力不够丰富吧。所以很多我的文字都是呓语,都是对自我的解构,是对自我的评判。
就是在这样无数个敲打键盘的夜里,才会发现在自己体内潜藏着一个从来不认识的自己。就像某天午餐时间,同事J说,“我觉得文字里的你和现实生活的你,好像是另外一个人。”
大学同学也曾评价说,“生活中的女汉子,在文字里也是个柔情似水、似水柔情的小女人”。
我也是在一次次的写作中,慢慢发现自己,认识自己,遇见自己。“哦,原来我骨子里是个这样的人啊。”所以,对于写作,我愿意相信,它是一个不断更新自己的过程,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以一种全新的心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定位,重新对自己进行谋划的过程。
“我认为,为了保证我有效的输出,我必须要有高质量的输入。所以,写东西会促进我阅读,让我多看书。我认为这是个良性循环。”
C先生没有回复我什么了。不知是被我说服了还是觉得我强词夺理。
但这也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坚持写作的又一原因啊。
没错,写作就是输出,阅读就是输入。只有有了足够的输入和知识,才有可能有更好的更加完备的输出。就像,即使有的时候明明臆想跟韵味已经到了指尖,但还是会因为词穷而受到局限。大抵,这就是书读得太少吧。
写作和阅读,应该是成正比例的。因为写作的人不可能只输出不输入。所以,绝大多数写东西的人也在积极地看书去学习去研究。
我相信以上任何一个理由,都值得让我把这个爱好保持下去。
做个写字的人,挺好。
因为,我始终相信,写字的人,心中都怀着对这个世界的欣赏,带着这份欣赏,眼中的世界,仿佛自带滤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