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30)
黄岐之
“六气治法”
[摘录1] 治厥阴风木法
桂枝苓胶汤:
甘草 桂枝 白芍 茯苓
当归 阿胶 生姜 大枣
上热加黄芩。寒加干姜、附子。
[意义]
药方:桂枝苓胶汤
主治:治厥阴风木病风。
药性与功效:
(1)甘草(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2)桂枝(发散风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甘,温。入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
(3)白芍(养血药)。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肝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
(4)茯苓(利水渗湿药)。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5)当归(养血药)。
【性味与归经】甘、辛,温。入肝、心、脾经。
【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6)阿胶(养血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7)生姜(发散风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8)大枣(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9)黄芩(清热燥湿药)。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10)干姜(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11)附子(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感悟]
药方以桂枝调木气,升清阳降浊阴,疏达脾郁,土木双调,升发厥阴;予黄芩清相火,退厥阴之热;以白芍收敛土木之疏泄;予干姜下温坎宫,助温中土,湿得温则化,配之茯苓渗利水湿;肝血已亏,当补血以涵木气,予当归养血滋肝、清风润木,阿胶补血滋肝,清厥阴风燥;中土已虚,予甘草坐镇中州,养中补土,以大枣补肝脾,且用生姜之辛散达肝脾之郁,则补而不滞,中土实则肝木生长有据,金气下敛有凭。诸药为用,则水温土暖,厥阴和升,胆木顺降,风熄热退。
本方温水暖土,和升厥阴,顺降胆木,熄风退热。
[摘录2] 治少阴君火法
黄连丹皮汤:
黄连 白芍 生地 丹皮
少阴病,水胜火负,最易生寒。若有下寒,当用椒、附。
[意义]
药方:黄连丹皮汤。
主治: 治少阴君火病寒。
药性与功效:
(1)黄连(清热燥湿药)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2)白芍(养血药)。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肝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
(3)生地(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性味与归经】味甘,性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4)丹皮(牡丹皮)(清热凉血药)
【性味与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5)蜀椒(花椒)(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大热。有毒。入脾、胃、肺、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
(6)附子(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感悟]
以黄连上清心家之火热,白芍柔胆木而泻相火;“血根于心而藏于肝,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再让生地、丹皮凉血泄热,如此上热得除。
“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故其下寒者,用椒、附温之,蜀椒暖中宫而温命门,能驱寒湿,附子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二药并用则土温湿去,癸水复暖。
本方治心火上热,肾水下寒。有黄连清上诸方,多与温中暖下之药并用之法。
[摘录3] 治少阳相火法
柴胡芍药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半夏
人参 生姜 大枣 白芍
[意义]
药方:柴胡芍药汤
主治: 治少阳相火病暑。
药性与功效:
(1)柴胡(发散风热药)
【性味与归经】苦,平。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2)黄芩(清热燥湿药)。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肺、胆、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3)甘草(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4)半夏(温化寒痰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经。
【功效】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5)人参(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肺经。
【功效】大补元气,补肺益脾,生津,安神。
(6)生姜(发散风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7)大枣(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脾经。
【功效】补脾胃,养营安神,缓和药性。
(8)白芍(养血药)。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肝经。
【功效】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
[感悟]
少阳相火病暑,胃土不降则相火逆升,成上热之口苦惊悸等症(内伤惊悸之证)。胃土与肺金主降敛,则足少阳从降,即胃土右降则金敛相火,蛰藏于下,故清上热,温脾土中焦
本方以柴胡、黄芩、白芍走胆腑而泻热、并上清相火,令少阳邪气不入阳明;人参、甘草、大枣温补脾土,令不入太阴;生姜、半夏燥中土水湿、并降胃土上逆。如此脾土左旋,胃土右降,则相火复归下行用事。
[摘录4] 治太阴湿土法
术甘苓泽汤:
甘草 茯苓 白术 泽泻
[意义]
药方:术甘苓泽汤
主治:治太阴湿土病湿。
药性与功效:
(1)甘草(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2)茯苓(利水渗湿药)。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3)白术(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4)泽泻(利水渗湿药)
【性味与归经】甘,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感悟]
甘草培植中州,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白术燥湿利水;茯苓泄水燥土化痰;泽泻淡渗水湿。上方益气燥湿利水,祛湿泄热,一气贯通使脾健湿利。祛湿邪为水,肺肃成液,尿流邪出。
四味药有三味健脾二味祛湿三味利水一味水出。湿为脾之邪,化湿为水,健脾为本,邪出则成。
[摘录5] 治阳明燥金法
百合五味汤:
百合 石膏 麦冬 五味
[意义]
药方:百合五味汤
主治: 治阳明燥金病燥。
药性与功效:
(1)百合(滋阴药)
【性味与归经】甘,微寒。入心、肺经。
【功效】润肺止咳,宁心安神。
(2)石膏(清热药)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3)麦冬(滋阴药)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经。
【功效】清心润肺,养胃生津。
(4)五味(收敛药)
【性味与归经】酸,温。入肺、肾经。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
[感悟]
“燥为寒热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手阳明从中气化为手太阴,病则上为燥热。
阳明燥金之气偏现,以百合凉金泻热而生津;石膏清金泻热;麦冬凉金泻热,并能泽枯润燥;五味子敛辛金而止咳,是方清润相济,收敛得宜。
本方清上热,温脾土中焦。
[摘录6] 治太阳寒水法
苓甘姜附汤:
甘草 茯苓 干姜 附子
太阳病,最易化生湿热,以化气于丙火,而受制于湿土也。若有湿热,当用栀、膏之类。
[意义]
药方:苓甘姜附汤
主治:治太阳寒水病热。
药性与功效:
(1)甘草(补气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2)茯苓(利水渗湿药)。
【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3)干姜(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回阳,温肺化痰。
(4)附子(祛寒药)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5)枙子(清热药)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心、肝、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6)石膏(清热药)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感悟]
“以丁火化于癸水,故少阴之藏,最易病寒;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阳之府,最易病热。”癸壬互为表里,太阳之气水火并统,寒水泛滥则火土俱败,水寒则侮土。寒热因“水”蓄热少而寒,多而热。寒则“丁火化于癸水”;热则“壬水化于丙火”。中气旺,脾健不湿;肾暖,肾阳助脾阳。清热必祛湿,故利水助祛热。
因此本方是固守脾土,兼利寒湿,温补肾阳。以甘草、茯苓固守中土,兼利寒湿;又以干姜、附子复燃坎阳,则癸水回暖。“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若壬水病热,当用栀子、石膏之类清利湿热即可。
(注:本文中草药的【性味与归经】【功效】及分类内容均引自《中药学》教材)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