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与美妙
想必大家都知道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但这个节气如何划分?有何意义啊?我一直不太明白,知道今天听了一节课,恍然大悟。
二十四节气是按照太阳年的长度分成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二十四节气里边包括了四项原则。
第一个是季节变化,就是有一类节气,全是关于季节变化的。比如说立春、春分、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很好记,八个。
第二个是气温的变化,气温的变化包括哪些呢?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是关于气温变化。第三个是降水量的变化,因为农业社会特别重视降水量,所以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这是关于降水量的七个节气。
第四个是关于物候现象或者农活的更替的,比如说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样一梳理,发现二十四节气都有它的道理。
我们是农业社会,这二十四节气对于农村农民的意义可不同寻常,由此还可把二十四节气分为五个大关口。
第一个关口,春季过去以后,第一次从地里边收到庄稼的时节——五月端午,这就是端午节。
第二个关口就是八月十五月圆之时。这个时节,全国各地正处在秋收之际,在收获的时节,一家人经历了漫长的劳作以后,在一个凉爽的月夜,可以愉快地团聚,这就是中秋节。
第三个关口是农历的十二月,在古代称之为腊,就是我们说“腊月”。腊是古代一年的开始,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可以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结算这一年的收获,这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会计年度的起点,这就是腊月的意义所在。
第四个关口是冬至。以太阳年而论,这是昼日最短的一日,是太阳走到最靠南回归线的时候,农作物基本上已经收获了,田地也已经清理干净了,该卖的卖、该买的买,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新年了。所以冬至既是收获的时节,也是一年忙碌过后,可以喘气的时候。
第五个关口,就是一年一度的新年,也就是阴阳合历年度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这五个关口共同的意义在于休整,休息,吐故纳新,奔向新的使命。
在过去,传统文化教育下的学龄儿童,在冬至的那天,都会被分到一张九九消寒帖。这个字帖上就写了这么几个字,叫作“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然后每天早上起来这个小孩子拿着毛笔在那个描红上写一个笔画,不是写一个字,在这九个字上写一个笔画,等他把这九个字写完的时候,正好八十一画。当然,是繁体字。写完了,春天也就来了!
为什么用“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这几个字呢?,我理解,是梦想,是期望,是召唤!当一个孩子每天带着期盼,坚持一天一笔,工工整整,把这八十一画填完了以后,从冬至这天就走到了柳条垂丝,然后燕子回飞的这个时候,春天来了。春天来了,一切都有了新的希望!
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既给了孩子时空的教育,也给了孩子爱的启蒙,这个爱,从爱上大自然,爱上二十四节气出发…
新时代快节奏的生活里,我想郑重的写下这九个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给我当下的觉知,给我从容的能量!
愿今夜,春风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