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范儿”的第三个特点我称之为“趣味”。
民国的知识分子,无论从事人文的、社会科学的,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都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品味。这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风气有关。传统中国没有阶级的等级之分,因为士农工商四大阶级不是世袭的,而是上下流动的。没有等级,但钱穆先生指出,虽然没有阶级,却有流品之分。这个流品,就是文化的分层。
清流、浊流,泾渭分明。民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对流品的追求。许多科学家研究的是自然科学,其人文修养远在今日的文科教授之上。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的古典文学修养,连王元化先生都非常称赞。民国的知识分子学贯中西,融会古今。
著名哲学家汤用彤先生在北大开课,既有古希腊哲学,也有印度哲学和佛教,还有中国的宋明理学与魏晋玄学,他的学生张岂之说:“汤先生讲的中国哲学就像中国哲学,讲的西方哲学就像西方哲学,没有让人感到有什么勉强处”。汤先生提出“融会中西”、“接通华梵”,既不排外,也非复古,将中西印三大文化置于同等的位置比较研究,但不忘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本位。
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就是这些“新派中的旧派”的文化态度。
钱理群教授曾经有一名言,说今日的清华北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一般人没有注意到他还有另外一句话,说今天中国的文坛只剩下一些“没有文化的学者”和“没有趣味的文人”。很多学者没文化,只是一个趣味索然的专家,一离开他的专业领域,基本就是无知,有一些文人好像有点文化,但是没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