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重要性的体现:程序设计= 数据结构+算法。

各种概念的定义:

1、数据(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描述客观事物的符号,是计算机中可以操作的对象,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输入给计算机处理的符号集合。要求具备的两个前提:a.可以输入到计算机中;b.能被计算机程序处理。

    eg: 整型、实型等数值类型,就是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对于字符数据进行非数值的处理。声音、图像、视频等 可以通过编码的手段变成字符数据后处理。

2、数据元素:是组成数据的,有一定意义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整体处理,也被称为记录。

3、数据项:一个数据元素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数据项是数据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例如:   数据元素:人 ==》数据项:姓名、年龄、鼻子、嘴巴等

4、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子集。

5、结构:简单的理解就是关系。不同数据元素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特定的关系,我们将这些关系称之为结构。

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 & 物理结构

逻辑结构: Ps:关系作用针对于数据元素

1、集合结构 -> 除同属一个集合外,无其他关系

2、线性结构 -> 一对一的关系

3、树形结构 -> 一对多的关系

4、图形结构 -> 多对多的关系

物理结构:

1、顺序存储结构 -> 地址连续

2、链式存储结构 -> 可连续,也可不连续

常用的数据结构:数组(Array)\ 链表(Linked List)\ 栈(Stack)\ 队列(Queue)\ 堆(Heap)\  树(Tree)\ 图(Graph)\ 散列表(Hash)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