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学习一门语言,也是接受同化的过程。
“同化”:使得最初异己的东西通过解释或理解成为自己的东西。
理解也是在理解语言,理解语言也是在理解这个世界,因为只有语言描述的,才能称之为世界(不管是真实还是虚拟,人要理解都需要经过大脑的加工,符号的映射抽象)。
理解就是解释者超越自己存在的有限世界,从文本中接受一个扩大的自我。
(二)语言是通往解释学的跳板
2.1解释学对语言的研究必须集中在对言语分析和研究上。
语言是什么?
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是语言和语义之间构成的网络体系。
你看我们读的规正的语言,有结构的,有语法的,这叫语言体系。
言语是什么?
言语:是人说出来的具体话语,是个人现象。
这两个东西不一样,你比如我说了,这是言语,但是我按照什么说呢,按照中国人的汉语规则来说,那么,汉语的规则就是语言。
但是说到我这里了,是言语。
你说什么时候,讲话的时候,叫做会讲话?
最大的本事,其实是把语言纯熟的说成言语,变成你自己的东西,我们现在学外语一个最大的毛病是什么呢?
老是哑吧,为什么这样,因为老是在语言上,分析什么时态语法,而不是在言语上的转换,那个转换有时候是很困难的,你不要说英文,就是中文也有这样的现象。
你看我们老师吧,为什么有些老师要拿一个讲稿念,脱离讲稿不会说了,就是说他不会言语,只会语言。语言的话呢,就是一行一行,一字不差的念下来,结果这种语言,人家往往反而听不懂。
为什么呢,你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听着累死了。
言语,你如果从头到尾记下来,往往是不通的,但是正是不通的句子,听起来明白,过瘾。最关键的问题,是言语和语言不一样。
符号系统体现了语言的形式、结构;言语则体现了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语言只有通过句子言语之后,才能指谓某一事物,才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
就是我们的言语,你去看,每个人说出的话,都是不一样的,你们现在说英语标准的句子怎么样,当你到了国外以后,标准就全部扔了,只要听得懂就完了,管它的句子通不通,反正我蹦出几个词来,你意思知道就可以了。
然后,你告诉我什么,然后我再告诉你什么,你说老外的话标准吗,如果记录下来,是和我们一样的,也不标准,可是,有时候反而是这样的不标准,倒反而听得很流畅。
我在口语里说的都是关键词,而不是关键词下面又有一大堆东西,完了,人家反而听不懂了。
那么,哲学解释学特别关心言语同人类经验、世界和存在的关系。
2.2哲学解释学要解释语言,言语的主要特征是它的一词多义性。
积极的一面:具有非常经济的特点。
你看一本词典,不管它多厚,基本上把所有词都囊括了,如果像自然科学那样,把每个事物都用词对应的起来,你那怕五十卷,也写不完。
英语为什么难学啊,一个词对应多少个意思啊,它就是一词多义。
消极的一面:必然带来言语的模糊性或歧义性。
2.3一词多义带来的模糊性是无法消除的,因而使解释学成为必要。
科学语言要求一个符号对应一个意义。
优点是含义明确,但要扩大到整个语言,没有取得成功。
我在前面的文章谈到,什么是诗的意义?
诗的意义,恰恰是模糊性,巧妙的使用模糊性,你看,我们好多人,感觉很幽默,幽默是什么意思?
幽默就是有一定的模糊性,它一个概念,变动起来以后,让你想到别的地方去了,然后都笑了,你说如果一一对应的话,那就不存在幽默了。
所以,我们语言的模糊性,你不要说它没有价值,它很有价值。
为什么,我们的校训里面,有8个字,模糊,看到这8个字能看到无数的意思,那么去想吧,那你内涵不就丰富了吗。
那你说过准确的话,我看80个字也写不清楚,这样一搞,语言的魅力就出来了。
中国的语言在这个地方上,还真比外语厉害的多,比如中国的唐诗,七绝,靠的就是语言的一词多义性。
就是你这个语言大师的功力在什么地方?
怎么能把那个字用在那个恰到好处上,并赋予出无数的意义出来,这是诗的意义。所以,有时候诗的意义,我们也应该多理解理解。
人也是一样,你比如有些人一看,就有内涵,你说什么是内涵?
就是说让人回味无穷,你说为什么别人同你接触呢,这个人很好玩,有时候特别有内涵,特别想说话,你说这是靠什么,语言。
所以,日常语言却具有可变性,能够同无限的经验进行交流。
语言的多义性,只有通过解释学才能使它获得语言的意义,这便是解释学必须完成的任务。
(三)解释是对文本展示出的可能世界的阐明。
“解释学是关于与文本相关联的理解过程的理论。”
3.1他认为,说和写都是实现言语的合理形式,但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点。
3.1.1由写出来的言语形成的文本,通过文字已经将言语固定化了,从而使言语的意义方面完全代替了言语的事件方面。
言语本来我们在做事情,谈着谈着,结果写出来了,过程一样的东西结果变成了真理一样的东西放在那里了,固定化了,意义确定了。
但是,问题出来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文本失去了当下性,成为独立的东西,就是说话者他写下来了,写下来了以后,写的人已经离开了,文字放在那里了,那许多人可能读不懂了。
因为当下性没有了,为什么需要老师,老师其实就是来说的,说话者的意向和说出的话的意义常常是重叠的。
为什么听都听不懂,我说的那句话,你理解的可能不是我说的意思,你听不懂,我再给你说一遍,最终你还是会明白。
但是,如果我写上一句话,你们去理解吧,那可能好多人无法理解,所以,读哲学为什么要有个老师,如果完全靠文本了,可能读得一头雾水,纯粹浪费时间,还读不懂什么意思。
因为当下性在这里,所以写和说话者,这两者是很不一样的。
好多人没有体会到老师的意义,老师的意义就是师生之间其实上是零距离。
3.1.2由写出的言语构成的文本,不受对话者与对话环境的限制。
它就是那个句子在那里,但是,我和你们说的这句话什么意思,因为在某一语境下我说的,所以不会走偏,都能听懂,所以,说和写是两回事情。
我们写下来的东西,只面向读者,面向任何能阅读的人。它的指称不是既定事实,而是指向一个可能的世界。
这个可能的世界是什么,不固定的,世界上好多好多文本放在那里,后来有越来越多的人读,读出不同理解出来了,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又有了新发现了。
这就是解释学的意义,我们今天人文科学里面,解释学的意味也是很强的,比如马克思主义,我看中国也有一大帮学者在研究,然后就不同的解读,解释他那句话是什么意思,读着读着,有些人就说要回到马克思,这话好像同解释学不一样了,按照解释学的说法,你这是回不去的。
有些人说,我要回去,要回到真正的马克思那里,但是实际上还是回不去的,这只是他自己的一种解释而已。
那么,说出的言语,听者是由对话环境和对话关系所决定的。言语的指称总是指向一个既定的事实或确定的对话者,因而言语的意义是确定的。
说话者是确定的,因为是什么呢?环境对话关系定下来的。所以言语里面,它的指向性,确定性要比文字强多了。
当然,言语是不是完全确定,也不能这样说,一个姑娘对你说,“讨厌”,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可能有的人就迷惑了,你说是好话还是不好的话?那里面包含什么意思,那这就可能在非常特殊的场景下进行分析了。
即便言语里面,也有比较诗意,比较模糊的东西在里面,但是从写出来的东西还是不一样。
3.2 由写出的言语构成的文本,具有隐喻的特征,指称它自己的世界——文本世界。解释的目的就是要突破文本语言通常意义的层面,揭示文本世界。
我们现实世界很多都是这样,你比如说梵高这副画,这个《星空》,你说你怎么解释它,你说你解读出来,就是梵高的想法吗,梵高的思路吗,不是,好多图案连梵高自己都不知道,但是画评家,他可能把梵高不知道的优点,全都说出来了。
他的文本世界可能他自己都没搞明白,解释者的目的就是要突破这个文本。
科学当中也有这种情况,比如爱因斯坦写的那个《相对论》,我们好多人还没有读懂,一些人又读出另外的东西出来了,我估计也有这种可能性。
爱因斯坦还隐藏什么东西,听说是达芬奇的密码,这个是不是有这种文本在里面,也许也有。
3.2.1不能简单的回到作者的意向上去。
3.2.2对文本的解释就是展示指称的可能世界。
这个文本完成了,它所指向的可能世界是很大的,我的目的就是把这个大的可能性给挖掘出来,这就是文本解释。你看曹雪芹你去挖吧,你说挖完了吗,我看永远也挖不完,因为这是一种可能世界。
3.2.3文本具有多义性,人们可以对它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
文本潜在的面对一切有阅读能力的人,人们可以对它做出多种不同的解释。可能所有阅读的人,他可以读出多种解释出来,这是正常的。
尽管有多种解释,并不一定会引起误解和混乱,因为还可以有最初的文本来进行评判,从中找出一致,或排除不正确的解释。
所以,总之,这种对文本的解释,不是去理解隐藏在文本后面的作者的主观意向,也不是对文本进行结构分析,而是要展示文本指称的那个可能的世界,理解它的客观意义。
这个落脚点,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来看的话,确实有创造力。
你看我们今天,从小到大的语言教育,按照他的理解的话,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具有创新思维了,就是实质上开辟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了。而不是说,中心思想,主题,段落大意,这样的教育方法已经把孩子的想象力抹杀掉了。
如果按照解释学的方法,我给你一个文本,你能读出什么来,他能读出什么来,谁比谁读得新,人们在这种读法下,想象力就会得到发展,也就是说,把文本的可能性读出来了。
但是,我们的语言教育不是这样,因为它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当然这也和我们的教材有关,写的太直白了,或者说作者有其目的,不允许你读出别的东西出来,或者说也不包括别的东西出来,反而孩子们读出别的东西出来,会受到教师的责骂,因为这不是标准答案,这样让孩子们就很为难,干脆他就不读了,你老师直接告诉我答案得了。这种应试的教育,能培训一个孩子的想象力吗,我看难啊。不但培养不了,反而是扼杀了。
有时候,写论文,尤其是读文科的著作,怎么个读法,我认为这个方法很不错,就是你如果完全的按照文本搞清楚了,往往效果可能不太有,我老是在读书的时候,脑袋里想自己的东西去了,就是他的书里读到了我要说的话,这个话又不是他的,我用他的话就去表达我的东西去了。
那我要把这个写出来,这不就是我的思想出来了吗?
我要是把它完全的读懂了,那对我毫无意义,因为写出来还是他的东西,所以,如果你掌握了这种方法再去读书写作以后,那很有意思,而且你的进步巨快。
我现在不管看什么书,都会看到别的东西出来,都会自动的转换为我的思想,而且我喜欢这么干,你说让我把这本书完全读懂,我压根就觉得没有必要,我在想如果这里面,能够把我另外一条路线搞出来,那我就觉得很有意思。
这个是我们有时候发挥创造力,想象力的地方。
我十几年前经常写诗,我有时候喜欢读诗,读诗的感觉其实就是读我的感觉,就是说你在读诗的时候,我的感觉迸发出来了,好像那首诗就是在写我,它其实对你会有一种刺激作用。
我们今天写文章可能也是这样,你说读那么多书干嘛,好多人把书读死了,却从来没有读到他自己的内心体验中,也没有形成他自己的文章和思想中,那好,没感觉,纯粹是浪费时间,但是,你如果是这样一种读法,你在书里面真的读出了一种可能世界来,那这就真是你的创造了。
为什么?因为在原有文本中,那个可能世界它没有写,但是你读出来了。是你在读的时候,深入探索挖掘出来了,把那个可能性给揭示出来了。但,这个可能性,它并没有说,其实是你把它升华了。
我们读自然科学有没有这个色彩,我认为也有,比如说你在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爱因斯坦当初的那个意境是什么,他的整个人生趋向最后走到哪里去了,他为什么要这样走呢,这样走下去,还有哪些东西没走完(当然,这可能和我曾经从事过记者的职业有关,就是5W1H, When where who what why,how),如果你能读到这个地方,那你的创造力就不会差。
我们今天课本里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我们的教科书,其实上把一个活人的思想搞死了,你说爱因斯坦的光速不变原因,作为一个理论固定了,按道理科学的灵魂是他为什么这样想,他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他有多个选择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这中间是如何选择如何论证,当你也在这样想的时候,其实,你也变成了爱因斯坦了。
其实,要我的感觉,真正在读书,真正的训练,最核心的东西在这个里面。
我说你读什么,光读这几个抽象的公式,E=MC2,你说这个代表啥,现在的孩子谁都能看得懂,可是问题是什么呢,可能世界在哪里?
那个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世界说出来,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去探寻那个可能世界,这样读书的精髓找到了,研究的方向找到了,而且人的生命的激动也找到了。
所以,像这样一种哲学学习的方法,我认为,对我们的开发,想象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观念它不是否定客观上观念,你说它完全没有客观的东西吗,但是,它确实给我们以想象的东西。
如果能深下去的话,确实能找到对我们有意义的东西。
你比如说,绘画,你说怎么样才能画得好,那你首先得会读画啊,你说这些历史上的名画,怎么读吧,你要是能读出你的道道来,那你厉害的很。
你在练习书法,你说书法什么样才叫厉害,柳公权啊,王曦之啊,我和他们练得一模一样的水平,让你分不清是谁的。
但是,这没有意义,因为你没有了,有意义在什么地方,他在写的过程中的那个可能世界,你感受到了以后呢,它那个可能世界又没有清晰的表现出来,而我可能可以把它表达出来,那你就可能掌握了他们的精髓,从而创造出你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我认为到最后,就是追求这种东西,哪怕是唱歌一样,你说谁唱歌唱得好,你说Michael Jackson,你说你跟着他练,模仿秀根本不起作用,你得深入研究他们,去研究可能性,然后把这种可能性移植到你的身上,也许能形成一种你独特的风格,没准就能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