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着这位钢琴老师学习钢琴之后,我被要求必须陪学。坐在教室后面,许是职业使然,我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关注颇多,一周三个课时,在听完大约七十节课后,不论作为母亲或是老师,我都对她充满敬意。
她是有要求的。
对家长有要求。要求家长必须做好榜样,听课期间不能拿起手机。而且对家长的要求不是泛泛而谈,是有具体指导的。这个具体指导是建立在对教室的观察上的。她的观察能力是极强的。比如看到学生练习时家长喋喋不休的情况会告知家长:听完孩子练琴,每次只能说一个问题。不能说得多。是啊,钢琴是一个需要眼、手、脑、耳互相配合的乐器,对于初学者,提的问题多了也改不过来,孩子还会反感。提一个最明显的问题才好改哇。
她对学生是严格的。每次回课(新课前检测上一堂课布置的作业),如果学生弹不下来。必定绷着脸训上一两句。且不是训了就算。一定会提出问题。我观察了很多次,这个问题一定是恰切的。而且会针对问题给方法。比如针对弹错的地方,老师会告诉你去观察谱子,谱子是有什么样的规律的。不要每次都从头弹,那块出问题就是难得地方,就练这一处。
最令人佩服的是她讲课的层次感和形象感。比如讲钢琴的跳音。老师先给示范,再讲技巧:第一指节用力,手腕提带动手指。接着还会和孩子们一个生活中的情景联系——就像你们喝健力宝或露露开易拉罐时拉拉环的感觉。你听听这个课像不像一篇极有逻辑的文章。孩子想不会都难。
有一次上课老师听完小朋友回课,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有一个学生,每天都坚持练琴。有一天楼下的爷爷奶奶问他:“明明,你今天怎么不弹新曲子了?”老师反问学生:“邻居爷爷奶奶为什么这么问呢?”答案是明明弹得很好听,爷爷奶奶每天都留心欣赏呢。老师又举例子:“有的小朋友弹琴,家长说这个不好听啊。小朋友会说你懂什么。”底下的小朋友们瞬间发出会心的笑声。”接着老师又用了一个比喻。其实弹琴好听不好和懂不懂有什么关系?说有的人弹琴就像工地上的发出的铛铛铛声一样,是干活的声音。弹琴不要像工地上干活,而要好听。
这节课,讲的是弹琴的表情。琴声是有高低强弱,是有情感传达的,是有表情的。而弹琴不应该是干活,而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和传递。所有艺术不都是这样的?所有工作是不是也应该是这样的?不是机械的,而是发自内心的。
上这位老师的课也不仅仅是学弹琴。而是学习弹琴艺术。讲的好的老师不仅仅是讲某一科目,他的课必定是百科式的,是符合一般事物底层逻辑的。真正的好课不仅仅是学会了某一技巧,而是学会了学习。
至于老师的课全程极其流畅,五本书的切换自如,重难点的了然于胸,课堂节奏的把握,课堂效率之高都是为这个至高目标服务了。这个至高目标又来源于这日复一日对自我、学生、课堂,甚至于家长的高要求,来源于自我日复一日的修炼。如此师者,我之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