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散学归家早,窑头泥囱炊烟高①。
稍长离家求学去,旬月何来日难消②。
及冠成人远离乡,旦夕牵念问短长。
六月晚睡防蚊虫,三冬寒来添衣裳。
慈母而今知天命③,双鬓青丝渐成霜。
不孝游子业未立,慈母操累东西忙。
寒暑常易趋祸福,日月流逝知甘苦④。
但愿岁月脚莫急,扬名于世显慈母⑤。
注释:①此两句意为在儿时的诗人放学回家,时候尚早,但是母亲已经在做晚饭。窑头,旧时农村住的土屋。②此两句写了因到远处上学,只能每月回家一次,母亲对“我”的挂念。③知天命,指五十岁。④此两句意为母亲为“我”操劳不避寒暑,不择甘苦。⑤扬名于世显慈母,引自《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题解:这首诗写了诗人成年后远游他乡而对母亲的思念。诗歌从诗人的儿时写起,母亲早早的便把晚饭准备好,“窑头”“泥囱”“炊烟高”等景象,表现了诗人对儿时生活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年龄稍长的求学与成人之后的离乡描写,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种种细节体现了母亲对“我”的挂念和生活上的担心。
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母亲还在为“我”操劳,“不孝游子业未立”饱含了诗人对此的内疚。母亲为了儿女饱尝了生活的甘苦,日月流逝,也许只有母亲自己才能体会到吧。最后一句,诗人希望岁月的脚步可以慢下来,让自己去努力孝顺母亲,根据《孝经》的说法,努力建功立业以彰显父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