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又不止是记录

       

         最朴实无华的故事有着最有味的人。一些思考,一些经历,一些记忆。争吵过,追寻过。

          还要坚持。

                                                                         ————前记

                           

                           如何坚持真实。

纪录片需要真实。这是我最本质的认知。

我不知道这样的认知是不是我行为的枷锁,但是我不认为它错。或许偏执,或许傻知。我也明白有镜头、有拍摄行为就没有完完全全的真。可新闻亦如此,不还是崇尚着真吗?

新闻从业者像是一个高呼真实的喇叭,有时候没有眼睛,满嘴虚言。我恨透了。有些有眼睛的新闻人说了真话,可常常少些活路,甚至死了。真,好像就是那么难。

我们来了一个央视的老师,跟我们谈新闻从业。他问我们“如果你在媒体工作时,所谓的真实,与你老板想要的东西相悖,你怎么取舍?”坚持真,或许就没了饭碗。涉及饭碗的事都是大事。有人说最难的选择是两个选项都是错的,你需要选择一个你能承担后果的错。 可做新闻面前,面对真实和老板的二选一,却是在对和错的选项面前呢,你不得不为了工作机会、为了生活而选择错的那一项:听老板的话。

利益,常常比真实重要。

是的,崇尚真实的新闻往往如此。老师说他投降很多年了。

纪录片是不是这样?真实与利益不可兼得?

我和主要拍摄的同学在展现真实上出现了分歧,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要拍一段奶奶叫孙女吃饭的场景,这是之前发生过的事实。可是决定拍摄之后,我们一直没拍到这样的镜头。于是,同学为了使我们在当天能有所获,叫奶奶演了一遍。我坚决反对。

这算真实吗?

她说:“我知道你很正义,可是我们做这个是为了完成我们的作业啊。我们一直拍不到这样的镜头怎么办啊,只能这样啊。要不然怎么往下进行,怎么完成作业啊?”

“每个周日她们都会进行同样的活动,我们周日的时候来早一点跟着拍就行了啊。你这样叫奶奶演,那不就是假的吗?而且她又不是演员。”

矛盾是会升级的

“那我们今天就什么都拍不到,来这有什么意义?那我们为什么要写拍摄脚本?”

“你爱怎么办怎么办吧!”我实在觉得无法沟通,不是所有人一样把真实看得如此神圣。

她仍旧拍她的,我装作平常。却不再与她言语。我们都不像其他两个组员趋向和睦为先,我好像总挑事儿,她也比较坚持自我。合作被阻碍,我们不知道还能忍受彼此多久

又是那个老师的课上,他把我们的问题拿到台面上说,并告知我们整个专业的同学“以后你们都会面临这样的选择,新闻也好、纪录片也好,在追求真实的途中步履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究竟会怎么选择?”

这样的问题让本就在专业学习中满脑迷茫的大家鸦雀无声。老师点着名问一些同学的看法

“我在精神上支持你。”回答的同学对着我这样说。一股凄凉冲脊骨。

“我觉得这只是真实场景的再现,它还是真实的。”这是另一个同学的回答,老师点头。

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结论了。我不反驳,因为表演的很多因素都来源与真实,可表演仍旧还是表演。记录本身是不过多去安排拍摄者的活动的,可这样的活动还有实实在在发生的机会,为什么要用“演”去表达真实呢?BBC的一些拍摄,为了展示石油泄漏污染水源,会将巧克力倒在水里再现场景来拍摄,而这前提是这样的场景再出现的几率实在太小了。而我们不是。

我不明白自己的认知和坚持是不是值得被鼓励的,这是拍摄纪录片以来给我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如何合作。

做片子的人,除了技术之外,我觉得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整个拍摄下来,我们不是一个很和睦的小组。争执讨论不断,甚至有些埋怨。与我在如何表达真实上有分歧的组员性格特别强势,整个拍摄下来,她在场的时候我们都很难摸到器材。因为大家都在积极参与,应该都有机会拿着机子拍一拍。

即便不拍摄,我可以在取景布局、选取拍摄角度和内容上能上给一些建议,总还是有点参与感的。而其他的人在拍摄的环节上参与感就比较少了,时而可以去做点采访。因此我对时常拿着机子的那位同学有点不满,她也很不爽我老是告诉她哪里要拍哪里不拍的话,她说我这样做显得自己很屌似的,到后来她会自己去拍一些我觉得特别丑的画面。可我做的确确实实是我的分工。

我想法比较多,可没什么能力。常被人白眼,习以为常。可我不希望影响合作。

快到拍摄结束的时候我们矛盾升级到了最高点,我把矛盾摊开:

“我觉得小组合作,目标是每一个人都得到锻炼、都有机会去参与。并且我做的是我该做的事,也是我的分工”

“那我跟你想的不一样,我觉得要一个主导的人做其他人大辅助才能........”

“人永远是最重要的,大家没有参与感为什么要上心?”

“............”

争吵、无奈、烦闷、了解、理解。直到继续合作。在合作小组里,我觉得这就叫磨合吧。她多听建议,我多改态度。在大家的讨论下我们决定剪辑分成四段剪,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这段时间是我们最和睦、也最感动自己的日子,相约在东门的肯德基,甚至在这里熬了一个晚上。我们讨论、找音乐、做花絮、结合成片。

给我最大惊喜的,是组里一个特别内敛的女孩,平常做事不紧不慢,总让我们干着急,可是她在剪东西比我们都厉害,无论是转场镜头的利用、节奏的把控、还是音乐、音频的添加都特别让我佩服。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说的就是这种吧。

我又一次深深的感受到,一定不能忽视任何一个人。哪怕她不起眼,可有些东西她给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

还有一位是全能型组员,专做文案和音乐,无论是主题设定、拍摄、还是剪辑都能给片子想来新的东西,这种人是有能力又不出头的人,属于助攻大佬。其实成为一个小组,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每一个人都能为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并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合作的意义吧。

   


    如果要问我这个学期做了些什么很入心的事,我想纪录片是可以排第一的。

    也许关于制作商我只深刻了解了为什么镜头要成组拍摄,可更珍贵的是说好故事。

    也说好我们自己的故事。

                                                                            ——后记

2017.6.4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半读围城,倒是件特别有趣的事。像拿面镜子,对着自己做鬼脸,不知不觉把自己逗乐了。 方鸿渐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知...
    7XuQo阅读 4,158评论 2 12
  • 今天周六,收花的日子,而今天还是如以往一样不在家,但是与以往的不同,今天小兔子的爸爸在家,而小兔子的爷爷也将回家。...
    兔小蝉阅读 2,435评论 0 0
  • 掩膜去噪法对于高斯白噪声有较好的优化效果,而中值滤波法对于椒盐噪声去噪效果很好。
    amazingu阅读 1,794评论 0 0
  • 01 ▲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斯坦福大学于上世纪60年代做过的一个著名实验——棉花糖测试。 简单说,就是研究人员请了很...
    兜帅宫阅读 4,922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