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千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体育运动。在木架或铁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人在板上或站或坐,两手握绳,利用蹬板的力量身躯随而前后向空中摆动。秋千极富诗意,雅致至极,在唐诗宋词和元曲里频繁出现。相传相传秋千乃为春秋齐桓公从北方山戎引入。一说本作千秋,为汉武帝 宫中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岁之义。后倒读为秋千,又转为“秋千”。见(南朝)梁 宗懔《荆楚岁时记》、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唐)杜甫《清明》诗之二:“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仇兆鳌 注:“ 宗懔《岁时记》:寒食有打毬、秋千、施钩之戏。《古今艺术图》:以彩绳悬木立架,士女坐立其上,推引之。谓之秋千。一云当作千秋,本出 汉 宫祝寿词,后人倒读,又易其字为秋千耳。”(宋)苏轼《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秋千影半斜。”(清)陈维崧《减字木兰花·过惠山九华庵》词:“些事消魂,剩有秋千断板存。”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七段:“也有人在栗子树的横枝上系着绳子,吊了架秋千,大家围着悠荡着玩。”
另一种说法云秋千乃春秋时齐桓公自北方山戎传入(一说本为汉武帝时宫中之戏),作千秋,为祝寿之辞,后倒读为秋千。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入秋千去。” 金元好问 《辛亥寒食》诗:“秋千与花影,并在月明中。” 清 孙枝蔚《漫兴》诗之四:“谁家红袖过红桥,一丈秋千努折腰。”老舍 《骆驼祥子》十五:“既不跺脚一走,就得想办法作事,先必得站一头儿,不能打秋千似的来回晃悠。”参阅宋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秋千》。
关于幼时打秋千引起的与同伴间的肢体冲突老不少。一点妙处呢是,当时几乎每一家都多,当时的父母不像现在人过分娇惯溺爱。换句话说,磨炼和挫折相对系常态。这么说吧,孩子们之间的那些打架之事,包括带些不严重的伤害性后果的纠纷和冲突,父母们是不咋过问的;如此一来,孩子们间的相处打交道能力倒是得到不少强化,社交能力也得到不少强化。
带有打秋千题材的唐诗宋词元曲在中国文学史里可不少,下面的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就是笔者不点大时由爷爷教会的,至今难忘: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翻译出来:
玩完秋千之后,我懒洋洋地站起来,整理着我那细细的手。
露水很重,花儿都显得瘦弱,身上的薄汗让轻柔的衣服都湿透了。
看到客人来了,赶紧滑掉脚上的袜子,金钗也差点掉了,我羞怯地走开,
靠在门边回头一望,不由得拿起青梅嗅了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