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决定继续朝前走的第一天,因为真的被刺激到了,前段时间还在纠结是不是要考研还是为工作做准备,虽然有朋友的帮助,家人的鼓励与支持,但是最重要的在选择道路的时候还是要看自己想要什么,经过能有差不多四五天的样子,其实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个假期开学后就已经做出来了一份答案,但是随着身边小伙伴,好朋友每天早出晚归,为了考研的梦想在行动的时候,我为我最初决定的不考研动摇了,我内心在想,我要不要也考一个研,因为本身是学前,再考一个学前研究生,这样,就会有一个不错的学历背景,这就是我前几天纠结的事情。
但是回头想想,当你再做一个决定的时候,我感觉还是先想想你自己想要什么,我当时犯了一个马虎,看着大家去考研,自己的内心焦虑,但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我想看看我到底在焦虑什么,是我担心恐惧未来,还是我真的想考研,后来我发现,这两种都不是那么准确的形容我当时的处境,我更喜欢的是身边小伙伴通过考研这个表象下的那种积极向上,为梦想努力打拼的劲头。
恍惚过来这个,我就想通了,哦,我原来是想要这个,我又细想想如果把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做一个题目或者当做一个项目来完成研究的话那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就好似近期在学英语,嗯,英语主题,我要通过什么渠道来建构起来它呢,英语就好似一个人与人交往的渠道,媒介,人们通过它来交互信息资源,思想等等,也就是说,学英语“用”是关键,找到了关键的突破口,接下来就想怎么用,前提是输入然后再输出,所以“听”得重要性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系了,琢磨出英语学习的两层关系,用是关键,听很重要,然后再深入发掘,把英语学习琢磨成一个建构的模型,来掌握运用它,自然而然就没那么枯燥,反而变得好玩有趣了,而且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它永远都是你自己的,就算别人拿走,他没有琢磨的过程也会随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走势而渐渐淡化。当我在琢磨如果把人生中的每一次重大选择当做一个课题的时候,它就不在是按照外在的尺度去衡量自己的标准了,它就变成一种用你自己的轨迹去度量你自己走的路线。
为什么会说,是按照用你自己的轨迹去度量你自己走的路线。前提是“你自己的轨迹”,这条轨迹是你自己认真琢磨思考之后的成果,是你跟随自己的心想走的一条路。后面的度量,就是当你回顾一生的时候,看看自己到底走了一个什么样子的路,在这其中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成为的样子,人生苦短,好好琢磨,稳着走,走到尽头那一刹那,当你的脑海中播放幻灯片时,希望令你感动的瞬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