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街串巷的了解老头之前的故事。如愿见到了因为各种原因已经断来了往的老头的姐姐。据姐姐,就是我的姑奶奶回忆。当年给到这户人家,我太奶奶也是用了心的,我们老家祖上姓刘,太爷爷为了孩子好养活,取名刘胖。后因战争和饥荒不得已将孩子送人,太奶奶仍旧是选了一家家里没有男孩,同时祖上也姓刘的人家。养母是个上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化,样貌精致,很有想法的寡妇。为老头取名来生,学名刘俊生。我小的时候曾数次跟随老头去看望其养母。但是那时年纪太小,细节早已记不清楚。但是从已经过世的老头口中和春节期间走访的很多人口中得知,在外人眼里,其是一个温和慈祥,同时又清明爽朗你的性格。老头的姐姐自述:老太太22岁守寡,带着七岁的我和四岁的小来生,一家三口挤在一大间隔成两间的茅草屋子里。说起来来生小的时候真是懂事儿,我们姊妹俩自他来到这个家,没有红过脸,更别说打架……后来我问及当年辍学的事情,竟意外发现原来真的不止老头说的那么简单。当年我曾天真的问过爷爷,为什么明明有学可以上,你自己不好好上学,如今你老了,上不了学了,却一心想要所有的小孩都好好读书?说这话的时候我14岁,天真却也直接,当时老头的回答是:家里没钱供我一直去读书,我自己也觉得自己学不会,净浪费钱。但是年前姑奶奶回答同样的问题,我才明白,昔日读书的机会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像是现在说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一样,老头在短时间内吃不到的熊掌和近在眼前的鱼中间,选择了前者。当年国家坚决将共产主义执行到底,明令禁止经商倒卖,老太太一个年轻漂亮的寡妇,为了将一双儿女的小命保住,铤而走险,悄悄去城里倒卖鸡蛋,低价从家里买进,略高的价去城里卖出,靠着自己的脚力和这点聪明,带着孩子度过最艰难的岁月。老头八岁那年开始读书的时候,日子过的艰辛,为了陪走去城里贩卖鸡蛋的母亲,荒废了不少的学业。据老头自己回忆,当年母亲去城里卖鸡蛋,老头就跟着去城里,并不是为了玩乐,而是出去讨饭,讨到多少吃的,就是全家当天的晚餐。现代人难以想象沿街乞讨的心酸,但是这是老头一辈子都难以忘怀的苦痛。饥荒年代,尊严在食物面前,脆弱的不堪一击!老头的姐姐说当年老头辍学,是家里没有劳动力,为了一家人能够吃饱饭,他自己选择了小小年纪做了壮劳力,靠挣工分和出门讨饭,维护这个贱如浮萍的重组的家。
有时候我自己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思考这些事情究竟要怎么写才能算的上是对得起一辈子不辞辛劳的他,但是前几天有那么一瞬间就明白了,其实,好故事,当时发生的时候并没有很惊心动魄,是历史和环境逼着他去做了这样的选择,所以,在叙述的时候,我尽量本着当时的环境和心境,将故事平铺开来。时间一点一滴的走过,希望将来再读这个故事,能够不忘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