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祖咏《终南望余雪》

祖咏是个极有性格的人,高考场上作文要求写十二句,他就写这四句。主考官问他,怎么写这么少?这字数不够啊……他继续惜字如金,就回了两个字: 意尽。
大唐高考,特别注重考诗歌创作。相比现在特别提醒不能写诗歌,那思想文化的气度与格局已经相当大了。然而面对祖咏这样有性格的人和作品,主考官的态度是: 好诗!录取!所以大唐的气度与格局,不止体现在社会制度和文化氛围上,更体现在每一个大唐子民的灵魂里,骨子里。考生有性格,主考官同样有眼光,有性格。
然而祖咏这样的性格,终究不能见容于俗世。不能见容就不能见容,我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去见容于俗世?去得到那些不懂欣赏自己的人的认同?你们不认同我,我也不认同你们。于是他终究选择了做真实的自己,归隐汝水,渔樵终老。
当然,不是说见容于俗世的,就都虚伪。只是做真实的自己,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但最关键的是: 无论你选择了怎样的人生,都不要脱离一个“真”字,都不要迷失了真我。
何谓真我?真我就像洁白无瑕的山尖余雪,明白自己的故乡在云端,也明白自己的归宿在云端,所以也明白怎样摆放好自己在“城中”的位置: 不过是在这浑浑人世历炼自己,以期能够早日重回云端而已。
“终南”本为寻找访道、返本归真之仙山,“余雪”竟是冰清玉洁、超越凡俗之真我,“终南望余雪”是告诸位: 哪怕你终究只能身在“城中”,也切莫忘记了眺望真我,眺望云端,眺望那生命的家乡与归宿。
一千三百年前的这么一首“小诗”,就像海面上的一座冰山,看上去只有一个头,像是浮在云端的一抹余雪,细加思索,却惊觉海面下竟暗含了如此庞大精深的内涵。
一千三百年前的这么一首“小诗”,竟已如此独特决绝的方式流芳千古,并以此来狠狠敲击今人迷失真我、浑噩污浊的灵魂。只是此番神意,不知几人能悟?
五绝既成,祖咏“意尽”;品悟至此,吾亦“意尽”。
2018.6.26
原诗:
终南望余雪
唐 · 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